中国银行业排名 中国银行业摆脱周期轮回



    银行当前的资产质量或许被高估,中国经济或将步入类似于1996—1998年的下行周期,这都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但我要告诉读者,银行业两位数的坏账水平一去不复返了

    Jonathan Anderson/文

 中国银行业排名 中国银行业摆脱周期轮回

  10年前,无论是国际观察家,还是中国经济从业者,都对中国银行业忧心忡忡:坏账率曾一度超过50%,为亚太各个经济体中,仅次于印尼银行业最高坏账纪录。

  10年之后,中国银行机构通过财政注资和境内外上市融资,其资产状况大为改善,银行板块更是资本市场的“明星”。

  许多分析师和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还是心存疑虑:(1)银行当前的资产质量被严重高估;(2)中国经济即将步入类似于1996—1998年的下行周期,银行业经营环境将会恶化;(3)金融业发展停滞不前,使得银行业缺少自我完善的动力。

  他们据此认为,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只是获得了暂时的改善,坏账还将增加,进而威胁到银行的经营。但我要告诉读者,银行业两位数的坏账水平一去不复返了。

  利好因素

  首先,和读者分享一下,我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看法。

  毫无疑问,外界能看到的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低估了不良资产的实际水平。新兴市场国家转型和经济高增长往往齐头并进,金融机构也在努力研发更多工具,不良资产的准确计量变得异常困难,中国大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也让基层管理者很容易隐瞒资产状况的真相。

  中国银行业已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对贷款分类,其中之一是“关注类”。我专门研究过2007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大行的半年报,他们的不良贷款比重低于3%,但“关注类”贷款约有7%。按瑞银研究的估算,上述三家银行坏账水平在8%—9%之间,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坏账水平依然是如此,稍高于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平均水平。这显然比10年前50%以上的坏账率,已大大好转(图1)。

  银行过去10年的贷款年均增速在12%左右,2004年一度高达25%,但近年来的银行信贷增长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从2000年开始,M2和GDP的比值一直都比较稳健。对风险的小心翼翼,也让银行财务发展比较稳健。展望未来几年,我认为,银行经营者和它们的监管者,还将继续秉承风险控制的审慎原则。

  其次,不少国际观察家认为,中国商业银行还受政府主导,高管层也由政府任命,如果经济下行,银行究竟会怎么办?

  在我看来,中国银行业在潜移默化中,实际上还是有很大改变的。

  第一,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主导作用,政府配置贷款资源的角色已经弱化,这是中国银行业最根本的改变,也有助于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同时,政府对银行的放权,也奠定了将来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同样由于市场化的推动,中国许多小银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1990年代之初,中国7家大银行主导着90%的贷款和80%以上的存款,但现在只有67%和60%。

  第二,银行上市让股东结构更加多元化。更多新股东,尤其是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加入,必定会加强银行的自律性。曾经有人告诉我,当外部股东持股比例超过30%,银行业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认为,银行准备上市之时,已做了很多改进,包括重建管理层,改革会计制度,改善资产负债表,完善财务报表,召集国际投资者会议等等。

  上述锐意改革,是中国政府的苦心所在。我还必须指出,迄今为止,中国银行业还处在不断变革之中,它们对自己命运有了更多的把握,不会再简单追随经济周期,而出现巨大的波折。

  第三,中国经济结构过去比较单一,国有企业是银行最主要的贷款者,今天,他们的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我在许多国有企业年报中找到了相关证据,发现国有企业总贷款占银行总贷款比重不断下降。

  尽管国有企业贷款比重在下降,但它们资产质量更好。从近两年看,大型国有企业的利润水平有了非常惊人的提高。和银行一样,他们的经营也有了较为根本的改善,这增强了它们的还贷能力,也就增强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

  再进一步来看,个人消费贷款总量增长最快。10年前,个人消费贷款几乎不存在,现在已经超过总贷款的10%。而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实力,也让我们对银行借贷更加放心。

  最后,银行业的经营和监管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当然,中国银行业还有一些沉疴,比如,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还由政府任命,分行和支行还要面对基层政府的压力,政府项目还是继续通过政策从银行获得贷款。

  相比1990年代,中国银行业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银行业只是财政部的左膀右臂,几乎谈不上任何管理经验。如今,所有商业银行都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来核算成本;聘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审计已成惯例;银行还采纳了先进计算机技术,来控制风险。更重要的是,各种现金流动都得到了更为严密的监控,同时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评估也更加游刃有余。

  在内部公司治理改善的同时,外部监管也在提高之中。最初只有人民银行是监管机构,并没有专业机构,来完善其管理职责。现在,银监会的成立补充了央行在监管领域的缺陷,还能够对银行在微观上进行监控。

  还有一点就是原先企业如果希望从银行获得贷款,政府机关审批是关键,但政府对经济走势缺乏准确的判断,所以造成了大量坏账。2005年,中央政府叫停了不少领域和地区的审批制度,让银行能更客观地评估贷款的风险。

  政策支持

  为什么中国商业银行的坏账水平曾经一度排在亚太诸国前列,中国却没有发生银行业危机,毕竟在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的同样水平,危机早就已经爆发?

  我通过对中国商业环境的考察,认为四点政策因素保护了中国银行业免受危机。中国政府为确保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让银行体系足够庞大,也确保了它们的盈利能力。

  首先,和其他亚洲邻国不同,中国政府对资本流动进行非常严格的管制,这和1997-1998爆发年金融危机的东南亚诸国有明显反差。当然,总有热钱能够绕开监管进出中国,但相比中国经济规模,那些热钱微不足道。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当时的外在风险较小。

  其次,中国居民缺少其他理财渠道,只能把绝大多数的资产存入银行。中国国民储蓄与GDP之比达到40%,这意味着中国的流动性,是通过银行系统来管理的,这赋予银行对中国经济格外重要的意义。直到近年,外资银行才突破重重限制,得以进入中国市场。

  第三,中国银行业管理部门可以直接设定银行存贷款利率,这也和绝大多数亚太经济体不同。中国政府设定了银行的利率,还由此产生了固定的利差。

  固定利差对中国银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1996-1998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非常痛苦的硬着陆,银行业坏账水平更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此时,中国政府逐步扩大银行存贷款利差,2000年,贷款利率高出同期存款利率整整400个基点。该举措不仅增加了银行现金头寸,还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2004年开始,银行业可自定贷款利率,但必须高于央行设定的基准利率,而存款利率必须在央行设置的标准之下。不难看出,央行通过具体政策确保银行盈利能力。

  上述利差和其他亚洲国家有何不同?严格来说,中国商业银行利差只略高于亚洲邻国,但中国商业银行贷存比之高,是亚太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这也就是为何中国商业银行坏账水平一度突破50%,却依然能够保持充裕的流动性。

  最后,中国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了隐性担保承诺。尽管中国并没有任何保险机制来确保银行存款的安全,但储户却能非常安心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金融机构。即使银行坏账非常高,居民对银行的信任也没有下降。因此,无论是理论假设,还是实践经验,都证明中国政府对银行给予安全担保。

  中国商业银行庞大的规模,其银行资产规模和GDP之比达到了169%,在亚洲,这一比例只有台湾地区能够相提并论。因此,无论怎样比较,中国商业银行都已超常发展,它雇佣了400万劳动力,居民存款还不计其数,那些遍布在城市和乡村的银行分支机构还在继续吸纳存款。

  中国银行业之所以能够在宽松的环境里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的保护。同样,中国政府通过财政注入和推动银行上市融资,注销了数千亿元的坏账,也大大增强了银行的资本实力。在政府扶持之下,银行经营状况有了很大改善,2001年到现在,三家上市大银行净利润率上升了10倍。

  潜在趋势

  正当中国银行业经营状况逐步改善之时,政府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上述政府支持因素正在弱化。我不敢说,中国商业银行获得政策支持,短期内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今后五年,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全新的经营环境和挑战。

  首先是资本账户的开放,从QFII到QDII,我一直在关注中国政府对资本管制政策的松动,尤其是QDII。随着资本账户的开放,中国居民可以把资金投往海外市场。严格来说,政府非常清楚资本账户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政府先前的保护就是为增强本土银行的盈利能力。

  银行坏账率高达50%之时,开放资本账户意味着银行业的覆灭,中国政府不敢冒这样的风险。现在,银行整体盈利向好。我初步预计,当国家开发银行完成转型,农业银行成功上市融资之后,中国商业银行改造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

  在中国银行业经营改善之时,中国国际收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自2004年始,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让全世界为之侧目,无论是贸易顺差还是国际热钱,都疯狂地流入中国。无奈之下,银行体系的中心——人民银行只好不断买入美元。

  现在,既然国内银行体系日趋完善,中国央行当然希望更多钱流到海外去。中国资本项目在各个层面都在逐步放松,比如鼓励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创立主权财富基金;还有借助QDII,打开居民海外投资的通道。

  我们看到,上述举措迄今为止还没有改变外汇储备的增加格局,也不会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造成影响。但读者必须看到,这一切都让中国境内资金可以远赴重洋。如果投资海外的资金达到一定规模,不可避免地会对银行业产生影响。

  其次就是居民理财渠道的丰富。A股市场2005年复苏,随后就是一系列大型的IPO,2006年企业股市融资额占GDP之比第一次超过2%。当股市狂热之时,资金甚至从银行流出,转向高收益率市场。

  中国债券市场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尽管这一市场还无法媲美股市,但政府已把公司债发行审批权交给证监会。相比来说,证监会的专业性要更强,这有助于中国公司债市场的发育。

  还需要一提的是典当业和二手房交易市场。结合近年来的房地产价值飙升,和房产有关的理财渠道不仅创造了数额惊人的金融财富,也大量分流了银行的储蓄资金。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这些理财渠道都不发达,甚至不存在,它们现在逐渐兴起,让银行原先的垄断地位有所削弱。

  第三,利率市场化。迄今为止,央行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银行的利差。但我看来,政府不会控制存贷款利差太长时间,道理很简单,存款利率显然已经低于它们应有的边界。尽管央行不断提高利率,但始终无法战胜CPI上涨。根据国际经验,负利率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飙升,催生中国资产的泡沫。

  从政府角度考虑,银行注资已经完成,上市融资也大大增强了银行业的资本实力,政府没有必要继续履行保姆的义务。因此,我认为未来一到两年里,银行利率市场化就将拉开序幕。

  如果中国银行体系足够发达,实力足够强劲,那么利率放松之时,存款利率毫无疑问将大幅飙升。

  存款利率大幅飙升,息差将如何变化呢?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经验来说,200到250个基点的息差是可以接受的,但低于现行水平是毫无疑问的。因此,银行盈利环境将可能更加困难。

  最后一点是政府对银行的支持将减小,对存款安全的保证也将弱化。在过去,绝大多数银行都为国有,国家是银行唯一老板,自然需要对银行负责。储户,包括公司和居民,都是基于对国家财政的信任,才萌生了对银行业的信任。

  同时,银行当前资产负债表的改善和资本充实,也让储户对银行的信任有所增加。但是其实这些情况都处在改变之中。由于融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成为了银行的股东。政府迎来更多银行新股东,它对银行的义务也在有所削弱。

  我想更有说服力的是,政府宣布构建存款保证体系,这不仅规范了政府对于银行的管理职责,也说明了政府有意缩减对银行业的义务。

  盈利挑战

  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未来几年里,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增长将大幅放缓,同时传统借贷业务对利润贡献也将减少。

  我有必要提醒读者,过去20年里,中国银行体系资产增速远超过同期GDP增速。1990年至今的银行体系资产年均增速更达到22%。

  当居民有更多理财选择之时,银行统治居民金融财富的时代也将远去。过去五年,中国M2和GDP之比一直没有太大变化,银行资产的增速也已放缓,之后不可避免要回落。

  迄今为止,中国银行业资产增长还维持16%—17%的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未来10—20年里,中国银行业资产增长或许将回落到6%—7%的水平。

  再说借贷业务,如果它对银行利率贡献率缩小,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巨大挑战。根据瑞银所研究,亚洲国家,银行中间业务对利润贡献在30%—40%之间,但中国,这个数字却只有15%(图2)。

  (作者为瑞银集团新兴市场经济师,本刊记者齐忠恒/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837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与大赦国际的人权观 我了解的大赦国际

对一件事、一个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民主自由本身的精神,我并无异议。实际上,我对民主一直心存幻想,希望中国有一天能够实现全民平等,人人富裕的理想。所以,我一直关注台湾的政治走向,因为我以为台湾的民主进程可以作为大陆民主的一

奥巴马后悔已经晚了:中国已开始疯狂抛售美国国债

奥巴马后悔已经晚了中国已开始疯狂抛售美国国债 情系中华绝顶雄风中国上月抛售的美国国债量达到两年来最高。美国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到上月底,中国减持美国国债已达1478亿美元。最近的抛售行为意味着什么?中国要摆脱美国最大债权

港媒:南海宣言形同废纸,中国军队要拿越南开刀

  中国政府在四个月前首次向美国高级官员正式表明立场:南海是关係到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一般认为,北京的高调宣示南海主权体现外交思路变化,但是变在甚麽地方,见仁见智。笔者认为,重点是中国原来与南海诸国签订的《南海宣言》

新“四化”建设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 社区四化建设

新“四化”建设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管清友近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这是十八大之后国务院批准的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规划。这印证了之前我们所做的三个判断:一是十八大之后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规划和项目建设会密集出台。二是中

声明:《中国银行业排名 中国银行业摆脱周期轮回》为网友我不能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