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史,也是消费者与运营商在移动资费上的搏弈史。
本刊记者 匡冬芳
1月22日,承载了5亿手机用户希望的手机漫游资费听证会在北京召开。而1月11日国家发改委(www.selp.gov.cn)、信息产业部(www.mii.gov.cn)公布的两套听证方案,早已经因为疑点重重,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听证会,很自然演化成无甚意义的口舌之争。 听证会并没有达成最终的方案,如果要追求它更深层次的意义,也许就是至少让各方利益团体,特别是处于弱势群体的消费者,最终有了一个表达声音的出口,也有机会对一些原来只能猜测的问题有所了解。而来自官方的声音表示,新的最终方案将“争取以最短时间组织出台”。 这两个方案中所涉及到的“预付费”、“后付费”、“上下限标准”、“国内长途通话费”、“国内漫游通话费”、“长途线路”等概念,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像是雾里看花,似乎陌生又熟悉,耳熟又不能详。其实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很实际也很简单:既然中国移动、中国联通(www.chinaumicom.com.cn)都是全国性公司,漫游话费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消费者承担的成本当中有哪些是不合理的?各路说法莫衷一是。曾经有来自信息产业的专家经过分析认为,漫游费的成本接近于零。但立即就出现反对声音说,由于移动运营商要支出一定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所以漫游费并非为零。漫游费的出现,本身就是利益关系平衡下的产物。以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为例子,其下属的各省分公司之间是独立的核算经营,自负盈亏。因此,设立漫游费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运营商在高资费地区的超额利润。在漫游费降价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几大运营商已经开始逐渐将管理权限向总公司集中。 漫游费降价几乎是毫无悬念,但降价幅度是多少,没人敢妄下结论。消费者自然希望漫游费越快取消越好。但对于政府而言,要考虑的层面会更多。对于这次听证会,有来自中国联通、中国电信(www.chinatele.com.cn)等运营商的声音说,在目前中国移动占据寡头地位的电信市场,如果完全取消漫游费,势必将导致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市场份额的进一步侵吞,杀伤的是中国联通,壮大的是中国移动。这种说法不无道理。2007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中移动上半年盈利379亿元,联通上半年盈利37.7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2007年年底,信产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固定电话用户连续四个月出现负增长,仅11月份就减少137.6万户,移动与固网的收入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通过联通来制衡中国移动的膨胀显然已经力不从心。 1987年,广东移动公司开通全国第一部移动电话,但天价的移动话费使得移动电话更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20世纪90年代初,在电信营业厅里为买大哥大入户而排起长长队伍,反复写申请报告,是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现象,而一袭黑西装,行色匆匆地走在大街上,外加一部砖头大小的“大哥大”,也成为荧幕上塑造“大老板”形象特用的手段;1994年联通的成立,打破了中国移动独家垄断地位,移动资费首次出现下调,此后移动运营商的资费营销手段也趋于多样化。在这样的一个大趋势下,过高的手机漫游费成为最后一块难以攻克的“堡垒”。现在,这个“堡垒”终于要有所松动了。 在目前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失衡的局面下,也许为权衡利弊,顾全大局,“漫游费”这个壁垒的推倒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而将是一个逐渐被侵蚀的过程。因此,消费者与运营商的博弈,还将继续下去。而一个透明的价格监控机制,是实现双方良性互动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