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诚信国际:创始人淡出之后



    股权:49%

  收购方:穆迪

  被购方“中诚信国际

  收购时间:2006.9金额:约1000万美元

  穆迪登场,毛振华“归隐”,中诚信国际开始了从创始人文化向制度文化的转型

  毛振华决定选择一个特殊的时刻宣布“金盆洗手”。

  2007年10月8日是中国诚信创立15周年纪念日,毛振华不仅创建了一家公司,也是中国现代评级业的拓荒者。曲终人散,他站在翻转着他个人黑白照片的大屏幕前,毛振华制造了小小的意外:“今天之后,我的职业商人生涯就告段落,我将离开这家承载了我创业梦想、悲欢荣辱、国家情怀的企业。”

  一年前,中诚信旗下信用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向全球同业的老大美国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出让49%股权,毛振华曾决心将中诚信国际打造为“中国的穆迪”,命运却颠倒了两个名词的位置,如今成了“穆迪的中国”。毛的离开与这次交易有关,但并非黯然出局,而是由于了无牵挂,准备开始另一段人生。

  周年庆典也就因此带了几分接班仪式的味道,毛辞去中国诚信总公司的所有职务,但在穆迪挽留下保留了中诚信国际“非执行董事长”头衔,在此之前,中诚信国际已由来自穆迪的叶敏担任首席执行官。

  叶敏1994年即加入穆迪,毛思维跳跃,幽默风趣,而他行事严谨,习惯消除每一句话中模棱两可的含义。叶敏对中诚信国际的改变从《员工手册》开始——那是一份所有企业必备,但多数情况下形同虚设的文件。

  “公正、客观、独立是穆迪的文化,对文化的坚持穆迪甚至达到了‘保守’的程度。”叶敏说,经过修改,中诚信国际的《员工手册》已与穆迪颇为接近。

  移植文化往往是整合中最惊心动魄的部分,但穆迪必须从此入手,因为信用评级企业最大的财富就是自己的名字。“我们的管理本来就是学习穆迪的,没有太大差距,但在某些尺度的严格性、程序性上要弱一点。”毛振华说,“临时有什么特殊情况会松动一下,它(穆迪)绝对不干这事儿。”

  中诚信国际的员工很快发现收入提高了,不过不用兴奋,因为各种补贴取消了,收入结构简化到只有工资和奖金。燃油费、交通费、饭费过去都可以报销,现在全部划进工资,纳入个人消费,如果需要宴请客户,则严格登记,登记内容不但包括被请者姓名,还要包括吃饭的地点和菜单。“这样算下来每个人交的所得税肯定更多了,一部分工资的增长就是要弥补这一块儿。”中诚信国际的一位员工告诉《中国企业家》。

  叶敏还禁止员工进行股票交易,信用评级机构有机会获得更多内幕消息,所发布的信息也可能影响资本市场,在穆迪总部,分析师只是绝对不能买卖自己项目所属行业的股票,而中诚信国际则更进一步。“现在办公场所比较小,一个项目组打电话另外一个组也能听到,为了避嫌,索性就不要买卖股票。”叶敏说。合资前,中诚信国际只是原则性要求员工不得涉入所评级企业的股票交易,如今的要求被写进了《员工手册》。

 中诚信国际:创始人淡出之后
  过去中诚信国际的分析师偶尔会与客户讨论合同,叶敏来到之后,将分析师团队与客户的商业关系完全分割,分析师只做技术层面的评级,收费与合同条款等问题全部交给客户服务部门处理。

  信用评级行业中有一个较权威排名——投资者最认可的短期融资券评级公司,中诚信国际曾排名第一,叶敏就职后恰逢第二次评比,他告知全体员工不要给投资者打电话,不要有任何影响投票趋向的行为。“我就是要看看中诚信国际在投资者心目中到底如何?比较欣慰的是,什么事儿也没干,还是评为第一,尽管和第二名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可我觉得更自信。”

  令老员工颇难理解的是一次“搬家”。中诚信国际虽然在北京复兴门附近办公,但注册地却在海淀区高科技园,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只缴纳15%所得税的优惠,这种情况在科技园非常普遍,只要在注册地租间办公室,留部电话就可以了。然而穆迪对此却无法接受,一定要将注册地移出科技园,“我个人作为中国人也觉得没什么事儿,但是退回到穆迪员工的角度来说就……什么叫高新技术企业?与穆迪的同事讨论,他们很难理解一家评级公司能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挂钩。”叶敏说,注册地移出后,中诚信国际所得税率一下子提高到33%。

  合资一年,中诚信国际的营业额大幅度提高,利润反而降低了,原因是成本增加太快。“穆迪的自我审查比我们在中国经历过的所有监管机构都要严格。”毛振华感叹,“这也说明他们不是‘小鼻子小眼’。”

  磨合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分歧,“他们有固执的一面,我们也有,但大家心态比较好,彼此都有很多让步。”毛振华是叶敏的支持者,“人家有很多建设性意见,这些意见不是说出于俯视你,而是尊重你,大家君子之交。”

  穆迪曾计划安排多位管理人员进驻中诚信国际,但尽职调查后发现根本没必要,包括叶敏在内只安排了两个人,而且派驻人员都由穆迪支付薪酬。“穆迪对中国市场心态平和,即使因为不适应一些所谓的游戏规则丢单,也能够忍耐这种寂寞。”叶敏说自己将主要在两个方向加磅:专业化和规范化,消弥一切可能被诟病的职业操守的风险。

  毛振华曾经是狙击穆迪、标准普尔等国际评级巨头进入中国的旗手式人物,他多方游说减缓在评级领域开放的步伐,将与穆迪的合资比喻为“自愿献身”,因为如果不能尽快完成合资,穆迪很有可能实现酝酿多年的独资。“现在中诚信国际成了一个标杆,穆迪被禁止同业竞争的条约拴在这里了,其他想独资的跨国评级机构也无法跨越49%的股权红线。”

  如今,他更愿意评价这桩“婚姻”中令人愉悦的一面。5年前,毛振华就动念“归隐”,与穆迪合资成为中诚信国际乃至整个中国诚信集团由创始人驱动转变为制度驱动的一个标志。“做了15年生意,我觉得自己更加封闭,不喜欢商业应酬,连客户都不愿意去见,我知道心态上已退到后面去了。”毛认为自己的原动力是国家情结,这在“92”派商人——1992年从体制内机构跳出的企业家中普遍存在,他尤为“严重”,“15年来,与国家、行业共同承受了很多挫折,如今没有什么攸关生死的挑战了,反而觉得自己和国家的距离越来越远。”

  穆迪将成为中诚信国际的新动力,而毛振华的口袋中多了一张人民大学的员工卡,成了不拿工资的经济研究所所长。是年,毛43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8439.html

更多阅读

《宫心计》计中计作者:朱骥

《宫心计》计中计作者:朱骥《宫心计》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视连续剧。剧中情节环环相扣,字字切题。表现出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宫廷斗争的尔虞我诈、波诡云谲中的生死博弈。在这场生死博弈中,最后取胜的自然是唐宣宗李怡(陈豪饰)。有人指

中材国际:内部控制的家庭作业

对于一家在业务上迅速走向全球化的企业来说,一切来的似乎太突然了,很多在国内市场上轻车熟路的做法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走向国际化的五年来,也正是中材国际由一家普通的央企下属子公司转变为上市公司的五年。各方面的监管环境的变化,成

中材国际:战略董事会的舍与得

2001年12月,直接以上市为目的中材国际组建成功,这就决定了其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视。当然,中材国际的法人治理,同样经历了由形似到神似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不断演变,是基于公司对自身长远发展的认识能力转变和提升的基础之上。公司治理

中材国际:国际化的超越(3)

  事实上,从几百万美元、几千万美元,到2005年与全球最顶尖的公司开展大规模的市场竞争,中材国际已经实现了一次次质的燮变。从当初仅占国际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一,到2008年高居全球水泥技术装备和工程项目管理市场排名第一,四年的时间里,

中材国际:国际化的超越(2)

  中材国际第二次极限出现在2007年之后,经过走出去的国际市场洗礼,公司发现收入和利润存在不对称性。为了探究问题的根源 ,“中材国际想到了办法,理论上行得通,结果却不尽然。如果说前期资源整合、体制创新是中材国际获得快速发展的根

声明:《中诚信国际:创始人淡出之后》为网友单身无限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