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当官,政府有可能借机导入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也有可能形成对企业资源的浪费
作者:何伊凡
2007年年底国内最后的商业大事是什么?是几位国企当家人的相继“高升”。 12月27日,竺延风正式告别执掌9年的一汽集团,调任吉林省担任副省长;12月28日,宝钢股份董事长艾宝俊调任上海市副市长;同日,民航总局宣布,中国航空集团总经理李家祥出任民航总局局长。 一汽、宝钢、国航都是所在领域的旗舰,竺、艾、李三人的离去也都给企业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悬念,一汽正在推动整体上市,而面对上汽优势渐失;宝钢兼并重组大幕方启,八个月前刚被外界认为进入“徐、艾时代”;至于国航,不消说,为阻止新加坡航空入股东航,角力正酣。 国企领导是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商而优则仕”?未必,掌管巨无霸的业绩不那么容易考量,他们接过的都是庞大复杂、盘根错节的摊子,动一发则牵全身。企业和企业家都肩负了太多使命,他们的形象往往遮蔽在庞大的组织光环之后。以竺延风而论,他任上的对手是陈旧的机制,对机制,他赢了,也有一串耀眼的兼并、重组与合作,但对市场,他输了,不是他跑得太慢,是别人跑得太快。如此看,做国企领导和做拿掉了“国企”两字的领导,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功过都不那么容易评价。 企业家从政,先例不少,中外皆有。比如前高盛CEO汉克·鲍尔森去当美国财长,算是人尽其才。在中国政商界,很多人已在政府、企业之间平滑切换多次,例如中石油、中石化的历届负责人。二线企业高层去做官名曰“锻炼”,归来后多半会进入一线,“副”字头的官员去做董事长也叫“锻炼”,归来后在异地或其他岗位扶正的机率大大提高。这是中国特有的政企生态,看积极的一面,政府机构有可能借机导入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看消极的一面,左“锻炼”、右“锻炼”,也可能最后发现能者未必无所不能,既是对行政资源的浪费,也是对企业资源的浪费。 还看积极的一面,民营企业家似乎是更能带来具活力的群体,他们与政坛距离为何更远?且不说他们愿不愿,只说能不能。关键也不是能不能,而是方便不方便。竺、艾、李三人离开了企业,并非就切断了与企业的关系,静观东航事件的进展就知道了,但无论是竺延风支持一汽或是李家祥支持国航,似乎都容易理解,毕竟都在“国”字号的锅里。但如果吉利汽车的李书福做了浙江省副省长,沙钢董事长沈文荣做江苏副省长,春秋航空的王正华做了民航总局局长,在传统语境中就是“红顶商人”,别人眼中恐怕只见“商人”而不见“红顶”了。 设计台词:“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大不了吉利我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