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中国奇迹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不如说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陈志武/文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业已30年之久,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深刻的转型期,整个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外不少学者将其称之为“中国奇迹”。 经济学家把中国的经济成就归因于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人口红利、勤劳等因素。事实上,这些都对,都很重要,但不是基础性的。因为在晚清和民国,中国也有市场经济,也有被迫的对外开放,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比今天还高,人民也一样勤劳,但并没有产生今天经济意义上的成功。为什么中国近30年的经济成就特别突出呢?这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成熟的现代工业技术和自由贸易体系之上的,而这两方面的基础条件在晚清、民国时期都不存在。如今,中国GDP的85%左右来自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包括能源、金融、制造业、运输业、互联网、电脑等等,而它们无不是来自于西方;中国的产品能流通全世界,也离不开由西方建立的自由贸易体系。 在讨论过去30年经济增长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的纵向发展上,拿今天的中国跟过去的中国比,这样当然容易看到奇迹。但是,如果把中国过去30年和过去150年的发展放在全世界的大框架做横向比较,并考虑到同期间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国际秩序状况,我们会发现,与其说中国经济奇迹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不如说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然,这只是产生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基础性条件,因为印度、俄罗斯、越南等国也拥有这些条件,但却没有产生和中国一样的经济奇迹。这是因为中国和以上几国在这轮全球化初期的国情和条件的不同,使它们各自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和人为灾难,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危机已经非常严重,再不改变就可能会崩溃,这就迫使人们进行彻底的反思。邓小平提出的“猫论”,在其他“左倾”社会里都可能难以被接受,但在中国却成为当年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保持现状的惰性,只要危机不是迫在眉睫,人们就倾向于沿着已有的路径走下去。但到了1978年左右,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当时的制度已难以维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根本性改革的阻力是很小的。 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德森·麦迪逊的估算,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左右,世界人均GDP花了1880年时间才增加了一倍。然而,从1880年到2000年,这短短120年里,全球人均GDP就增加了近5倍。也就是说,过去120年所完成的人均收入增幅,是1880年之前近两千年人类所完成的增幅的5倍。发生在中国积极加入全球化之前,世界潮流本也想把中国卷入,但中国要么拒绝,要么不情愿地介入。而从1880年到1978年,世界人均GDP翻了三倍多,而在此期间中国的人均GDP只翻了一倍,这等于是中国把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会留到了1978年以后。 30年前因为技术落后,政府的权力不受制约,对各地的影响力度非常有限,如今金融体系等调动资源的能力前所未有,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后,一个很小的差错对人们的影响,都会被放大到最坏的程度。现如今,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的转型就显得更迫切。 (作者为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