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率近两个季度加速下滑,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给出了衰退的预警,但是中国式衰退只是实际增长速度高位回落
作者:本刊记者 钟华/文
当全球经济学家们还在争论中国是保经济增长还是继续抗通胀之时,中国经济增长传来了“衰退”的声音。 中国经济“衰退”迹象在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这一指标中显现。8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发布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为48.4%,比上月回落3.6个百分点。通常而言,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它低于50%,表明经济衰退。 这一数据和本刊在《速度为上》封面报道以及本刊2008年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调查问卷的结果一脉相承,只是这一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更显悲观。本刊了解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回落到50%以下,这是自2005年1月该指数建立以来的首次。 中国式衰退? 尽管这一指数预示中国经济未来趋势不乐观,但我们依然相信中国不会像成熟经济体那样,经济增长率出现下降。“中国式衰退”,还会保持较一般成熟市场经济体更高的经济增长水平。 众所周知,PMI指数在国际上往往被当作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制造业PMI指数波动与中国经济波动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陈中涛对本刊称,这可能与中国企业采取非长期订单合同的及时性采购有关系,也和PMI指数本身的完善程度有关。 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在急剧下滑。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2008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0.6%,较去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二季度为10.1%,较去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在加速放缓。一些经济学家从支出法角度分析认为,当前中国官方数据可能高估了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的实际水平。 在“保增长”和“抗通胀”的争论声中,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已经持续4个月走低,降幅达10.8个百分点,这与中国经济增长回落趋势一致。 尽管中国制造业PMI指数没有剔除季节性因素。可能存在季节性波动,而实际上,制造业PMI指数自2005年数据编制以来,每年第二季度都表现出下滑特征,但这一数据依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在放缓”。 在7月份的制造业PMI指数体系中,只有从业人员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高于50%,其余各指数均低于50%。从变化趋势来看,只有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较上月略微上升,其余各指数均呈回落,尤其以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进口指数、采购量指数回落幅度较大,达到5个百分点以上。 保卫经济增长 为此,中国政府吹响了保经济增长的号角。这在中央政治局经济分析会议的会后披露出来的信息和国家主席胡锦涛接受对外采访时都表示,要确保经济继续维持高速增长。 紧随其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由11%提高到13%;将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且执行时间锁定在8月1日,以缓解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剧烈下滑。此外,据了解,中国央行在上周四召开各商业银行会议上,决定将商业银行信贷额度扩大5%,也就是在此前确定商业银行信贷额度投放不超过3.63万亿元的基础上,增加18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被要求投放给中小企业和农业领域。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称,新增信贷额度的分配为在各家商业银行享有额度之上增加5%。也就是说,一家银行原有2000亿信贷额度,增加后的信贷额度为2100亿元。 增加中小企业贷款,也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题中之意。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货币信贷监管部门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全年额度锁定在3.63万亿元左右,并将年度指标分解成季度或者月度指标来进行严格管理。由此,商业银行或基于信贷投放成本的原因,或本身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不力的原因,商业银行将原本可能投放给中小企业贷款巨幅挤压、侵占。这让本已融资困难的中国中小企业雪上加霜。近期,广州、江浙等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已经显现出融资环境的巨大变化。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称,现在将部分新增信贷额度锁定给中小企业,将能满足部分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但在整体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也比以前有一定程度放大,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此外,还有一部分新增信贷额度投向涉农领域,旨在应对粮食等食品上涨对通胀形成的巨大压力。事实上,2008年上半年涉农的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大幅增长,同比增长幅度达到60%左右,这是近年来少有的。 在通胀中的增长 相比制造业PMI显示的悲观预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发布的7月份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数体系较为乐观,大部分指数出现回升,如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国外新订单指数等环比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其中,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8.1%,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本月回升最大的是新订单指数为54.1%,比上月回升3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也相继回升,为51%,比上月回升2.6个百分点。不过,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收费价格指数本月环比有所下降。 这一数字表现出中国非制造业发展较为平稳,也和根据国家统计局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服务业对中国GDP增长贡献增长一脉相承。 陈中涛分析认为,尽管整体经济在下滑,但是非制造业PMI指数不如制造业PMI表现的那样悲观,这可能和非制造业本身供求关系和定价能力较制造业灵活有关。 从消费增长的这一个侧面数据也可以看到非制造业的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较2007年同期大幅下滑,一季度实际收入增长更下降13.2个百分点,至3%,二季度实际收入增长也在大幅下滑,增长略回升至6.5%,但中国名义消费增长依然维持在20%的高位之上。 制造业下滑,意味着实物商品将会减少,而非制造业依然稳定高企,难道中国经济需要在通胀中继续自己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