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瑞恩忽然想不起他已经牺牲的两哥哥的相貌了,他的战友就告诉他,可以回想某个他还记得的有他两哥哥的场景,那就会想起来他的兄弟的样子了。结果瑞恩想起来他大哥泡妞的场景,他和另外一个哥哥怎么坏了人家的好事的,于是在他的开心的回忆中,他的两个哥哥的形象就栩栩如生了。这是一个真实的很好使的技术,我有次忽然想不起我因病去世的四哥了,然后我就回想他生前最常做的事情,在河边观察鱼情的场景,他的音容就很生动地在我面前展示出来了。我也常常想起很多远离我的亲人,我记得他们是因为有很多与我相关的场景。
有时碰见一位很久以前的朋友,他会突然问我,“你还记得吗?当初什么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一起参加过的什么活动?”往往的,因为这样场景的提醒我们就记忆起了某些人和事情。其实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能在很具体的场景与需要中给人帮助,人们对这样的帮助也比较容易记得,这就是为啥我们在模拟或者案例教学中效果会比一般的讲道理的讲课更有效果的原因。在我们的周围,那些有故事的、能创造故事的人和事情更容易存活在我们的记忆中。现在我做一个转换,我们后来怎么样才能是别人眼里有故事的故人呢,我们必须善于与经常进行活动——我们举行活动、组织活动、发展活动、参加活动、活跃活动。在后来,那些没在活动中的人就会在我们的人生长河中湮没,而那些在活动场景中的人就与活动长存,活动是证明人们活着的场景线索,而人的影像就活在那些线索里面。
我很喜欢读彼得德鲁克的传记《旁观者》,希拉里的传记也非常不错。我不知道大家看过多少名人的传记,传记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生活的场景化记述,或是一些人一生活动场景的选择性记录。那些能够写成传记的人与很多一般人比,就是一生参与的活动很多,因此场景也就格外丰富,甚至即使让其他人来写,他也可以找到一大堆其他的见证人来描述与夸张他的场景。重要的是,有了这些场景,人们也很容易来传播主人公,因为没有场景,主人公和他的道理都很难传播。大家如看孔子的《论语》和《圣经》的道理,其实那些人物与道理大半是与特定的场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内在人格的丰富与我们外在的场景的创造与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丰富的活动故事中我们可以作为一个更丰富的人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