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两岸“周末包机”、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及岛内人民币兑换正式启动,在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华经济圈”内,实现了人民币的兑换与局部流通。这是“中华经济圈”内部经济整合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与必然结果
□王建民 宋文/文
日前,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北京举行了中断近十年后的首次协商、谈判,达成两项经济合作协议,揭开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发展的序幕。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与两岸经贸协商的展开,未来两会商谈的经贸议题众多,其中有关两岸金融合作与两岸资本市场的开放将成为协商重点。在此背景下,台湾方面加快了两岸金融合作与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 “人民币经济圈”显现 两会协商达成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为配合旅游业开放和需要,台湾金融主管部门决定开放人民币在岛内兑换业务,“立法院”也迅速完成《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相关修法工作,人民币在台兑换即将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同时付诸实施,将成为两岸金融业交流发展的一项新突破。 2005年,台湾当局为配合“小三通”,批准台湾两家银行在金门地区试行人民币兑换业务,每人每次兑换额度为2万元人民币。由于人民币升值前景看好,人民币兑换呈现“买进多,卖出少”的局面。依台湾“中央银行”统计,到2007年12月底,台湾民众在金马地区金融机构所购买的人民币金额累计达3.9亿元人民币,兑换新台币的金额只有6600万元,前者是换回新台币金额的5.9倍(台湾《工商时报》,2008年2月5日)。 其实,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与人员往来的大幅增加,人民币在岛内旅游观光景点早已私下交易。台湾有关方面估计,在岛内私下流通的人民币总量达数百亿元之巨。 如今为配合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人民币在岛内得以合法兑换与交易,其中规定人民币兑换只限于自然人,公司与法人不在开放之列,每人兑现额度仍为2万元人民币。台有关部门预计,人民币兑换需求量在5000万元与1亿元人民币之间,人民币在岛内的流通将大大增加。同时,为方便大陆民众在台旅游,两岸有关部门正在协商大陆银联卡在岛内使用问题,换句话说,未来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旅游可在岛内刷卡消费。 7月初,两岸“周末包机”、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及岛内人民币兑换正式启动,至此,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在内的“中华经济圈”内实现了人民币的兑换与局部流通。这是“中华经济圈”内部经济整合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与必然结果。 未来随着两岸金融、经济往来与合作的发展,并签署相关协议,台湾岛内将会逐步开办相关人民币业务,如现钞兑换、存款、支票、信用卡等,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将发生深远影响。 日前,台湾金融主管部门表示将制订人民币在台管理及清算办法,近期由开办人民币兑换业务的银行自行与外商银行签署“人民币抛补协议”。目前台湾金融机构计划与香港汇丰银行、美国花旗银行签署“人民币买卖合约”,进行合作,以满足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后岛内对人民币的需求。台湾新修订的《两岸关系人民币条例》规定,在签订双边货币清算协定或建立双边货币清算机制后,人民币在台湾地区的管理依“外汇管理条例”规定进行。 不过,大陆对人民币的境外管理问题严格,目前并没有明确开放人民币在台湾兑换业务。同时,两岸之间还没有建立货币清算机制,没有建立可交易支付的货币清算系统,因此迫切需要两岸进行协商。 如果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顺利,人民币成为在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甚至两岸在贸易往来中以人民币结算,不仅会节省以美元计算的汇兑损失,而且将大大促进两岸金融与经济的整合。 事实上,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与崛起,以及人民币逐步成为强势货币,人民币在大陆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与使用越来越广泛,“人民币经济圈”将会逐渐出现,并为未来“亚元”的诞生创造条件。 台资金融业加速“登陆” 两岸金融业往来与合作严重滞后,不能适应两岸经贸关系的广泛发展,也不符合马英九上台后两岸经贸政策开放思维。于是,新任的台“行政院长”刘兆玄指示台“经建会”与“陆委会”等部门组成专案小组,研究与检讨目前两岸金融往来政策,为下一步的开放做准备。 台湾在政策上已开放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设立办事处,以及允许台湾银行经由第三地子行间接参股大陆银行,但参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份的20%,对岛内银行业在大陆发展形成障碍。 在这一政策下,目前只有率先收购了香港港基银行改组成立的台湾富邦(香港)银行有资格间接参股大陆银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6月10日,富邦(香港)银行与厦门商业银行签署认股协议,取得厦门商业银行19.99%的股权(约2.3亿元人民币),在银监会审批后即可完成股权交易,这将是第一个参股大陆银行的台湾金融机构。 最近,台湾金融主管部门加快推动开放金融业登陆政策,引发台湾金融机构摩拳擦掌,为登陆准备与布局。许多台湾银行希望未来在大陆设立分行,尤其是尽快让在大陆设立多年的办事处升格为分行,或直接设立子行,以便能够直接从事相关金融业务。台湾中信银行在马英九就职演说的次日就赴大陆,拜会农业银行与中国银行,探讨中信银行在大陆设立分行后的策略联盟与发展事宜。台湾国泰金控公司则评估通过与大陆合资成立的上海国泰保险公司直接参股或投资大陆银行的可行性,一旦获得通过,则可突破台湾现行有关法令,达到直接投资大陆银行的目的。 大陆银监会负责人表示,无论是参股、设立办事处、分行、法人银行,都可经第三地来大陆投资,但两岸在未签署金融监管备忘录(MOU)前,台资银行将无法操作人民币业务。可见,两岸还需要迅速启动两会关于两岸金融监管备忘录签署等问题的协商,才能为两岸金融业的合作尤其是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的发展创造条件。 马英九的“中心”理想 两岸金融业合作的深化,是马英九理想——将台湾建成亚太资产管理中心与营运中心——得以实现的前提。日前,台“行政院”进一步提出“吸引外资来台设立总部,发展金融中心”的构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台湾必须采取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开放大陆资本的进入。 在台湾当局开始采取务实开放的大陆经贸政策后,外资看好未来台湾开放陆资投资台股与台湾资本市场的前景。 摩根大通证券公司台湾分公司董事长林照环表示,按照目前国民党的政策规划,陆资投资台股主要分为三阶段:一是开放台湾到大陆募集基金,再回头投资台股;二是开放QDII投资台股;三是开放“台股直通车”,就是开放散户投资台股。 汇丰证券台湾区研究部主管王万里认为,目前大陆很多QDII经理人来自台湾,当开放QDII投资台湾及海外市场时,熟悉台股的基金经理人则会加码投资台股。 国际证券商看好未来开放后台湾潜在的资金动能,预计未来四年外资、台商盈余或资金汇回台湾的资金规模将达到8000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台湾GDP的2倍(台湾《工商时报》,2008年5月22日)。 这些因素有利台湾作为区域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发展。 台湾政党轮替后,港人纷纷“弃陆股追台股”,目前在香港注册销售的五支台湾基金表现优异,基金规模从2月底的121港元迅速增加到4月底的183亿港元,短短2个月暴增五成。日前,香港有5家资产管理公司申请,募集台股基金,预估募集规模至少超过上百亿港元(台湾《工商时报》,5月22日)。 在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变化后,外商也看好台湾资产管理前景。瑞银全球财富管理及商业理财主席暨执行长韦华利(RaoulWeil)日前访台,表示计划在台湾设立瑞银财富管理大中华区人才培训中心。他表示,台湾财富管理市场资产规模约为3.7万亿元新台币,台湾是瑞银亚太区前三大市场之一,未来10年在台湾的高净值个人与关键客户群市场占有率将超过10%,为此建议台湾未来整体金融环境应朝向区域筹资中心、财富管理中心与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的定位发展。 台湾创投业者认为,台湾正式登记的创投资金约为1700亿新台币,而散布在海外、由台湾管理或筹集的国际投资资金至少是其4倍以上,约6800亿元新台币,两者合计约220亿美元(台湾《工商时报》,2008年5月30日),若能参与台湾资产市场的管理,则会有助于台湾资产管理中心的发展。 可见,两岸金融合作与资本市场的开放,不仅有助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与资本的融合,更有助于台湾区域资产管理中心或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形成,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台湾经济的边缘化危机,在区域经济整合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发挥台湾的经济优势。 (王建民系中国社科院台湾所研究员宋文系中国企业投资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