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世贸组织宣布,在经过为期9天的紧张谈判之后,本年度的多哈回合谈判依然无法取得进展,相关谈判只能留待明年的部长级谈判会议。 早在七年前的2001年11月,多哈谈判就拉开了序幕,当时参与谈判的代表设定了八个环节,即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知识产权、规则、争端解决、环境以及贸易发展问题。 由于谈判各国在农业问题上迟迟难以达成共识,原计划在2004年底就应该结束的多哈谈判至今依然悬而未决。 本轮多哈谈判破裂的原因还是因为农业问题上的分歧,具体表现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农产品关税削减和出口补贴方面有着不同认识。 美国是农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力主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主张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并缩小成员国之间的农业关税差异。 而新兴市场国家则因为缺少农业领域比较优势,主张有限度的关税减让,部分削减出口补贴,并要求发达国家给予新兴市场国家特殊差别待遇。 观察家认为,此次多哈谈判失败的背后,是国际贸易秩序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崛起,让新兴市场国家的阵营足够强大,“不用再看美国的脸色行事。”

在此次谈判开始之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认为成功率为50%,但很多分析家当时就指出,这种看法显得过于乐观。原因不在于具体分歧有多么尖锐,而在于各主要贸易体似乎都缺乏达成协议的妥协。 美国指责印度和中国为了本国农业免受国际竞争而对农业进行保护,“应当承担导致多哈谈判崩盘的责任”。 中国认为美国在要求中国开放棉花市场的同时,却无法保证削减其对本国棉农的补贴,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有失公平。而印度更是直接拒绝了大幅调整关税的要求。 可以说博弈的各方力量都有说不出的苦衷。布什政府由于受国会牵制,在敏感领域不可能向贸易伙伴做出多大让步;而印度现政府更为弱势,依靠联盟才形成国会多数议席,在贸易谈判中做出妥协将影响本党团的执政地位。 国际观察家指出,由于世界贸易组织无法主导完成新的国际贸易协议,将迫使各国更多地寄希望于区域自由贸易。一些国家之间已经或者准备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对彼此的产品实施零关税或采取其他优惠措施。(齐忠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