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强 坐在位于滋贺新工厂“日新馆”的会议室里,竹内克己不时轻挥手臂,回答着记者的问题。“日新馆”是大福公司1994年开始建设的物流综合展示馆,汇聚了大福100多种、300多件(套)物流设备。 竹内克己曾经是日本一位著名银行家。1994年出任大福株式会社的取缔役社长,这位被内部尊称为“老头子”的领导者带领大福顺利走过了日本“失去的10年”,并使大福成为世界自动化物流设备的领先提供商。今年5月20日,大福公司成立70周年,大福公司提出了新的口号——MaterialHandlingandBeyond(物流操作与超越),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大福公司新的战略开始实施,这家老牌物流装备企业正更密切地紧跟制造业的步伐,一起推动制造流程和物流领域的变革。 《商务周刊》:伴随着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物流显得越发重要,物流能否正常发挥功能,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活动能否健康有效的运转。从上世纪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因果关系很明显,而作为直接提供物流专业设备的大福公司,在推动日本经济和制造业发展方面你们的贡献主要在哪些方面? 竹内克己:确实如此,大福始终与日本经济同步前进。我曾经说过,大福为日本汽车制造业做出了贡献,我们1957年就为丰田公司提供了第一套汽车车身流水线,此后我们一直在工业生产线物流方面走在世界前列。AFA(汽车生产流水线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和机械)可以说是大福公司发展的基础,并且在数十年里得到充足的发展,现在进入了非常稳定的成长期。 而从物流本身来说,大福推动了流通业自动化的发展。大福公司提出了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的概念,同时还研制出一套物料搬运系统(MHS,MaterialHandlingSystem),将仓库或者配送中心内的商品、材料等进行低成本的保管管理、分拣、配送,从Hardware(自动仓库、输送机、拣选系统等)与Software(库存管理、出入库管理等)两方面构筑起最适合的物流系统。 大福的FA&DA(面向消费品的制造商,小商品,物流业等产业的流水线和物流中心的自动化系统和机械)业务,在过去三年里,每年都以100亿日元的速度增长。 大福也推动了半导体和液晶产业的无尘生产自动化,大福为全球主要厂商提供特殊安全物料搬运的高洁净度、高稳定性的生产设备。在未来,这一市场仍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商务周刊》:2007年5月20日是大福成立70周年的日子,大福提出了一个新的口号“物流操作与超越”,超越这个词是意味着大福将进入更多的领域和更广阔的物流市场吗? 竹内克己:首先,我们的基础是物流操作,我们未来仍将在物流操作的基础上开拓。 用超越这个词,因为在物流操作的世界里需要我们研究开发的技术和产品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正在研发的40米高的超高堆垛机,以及能精准安全运行的高速堆垛机,都是新的课题;另外在国外市场,我们要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没有参与到的很多领域也有待去挑战。我们已经在多个行业为用户提供了超过15000套自动化系统,但在有些领域这些设施不是频繁新建,不能得到持续的订单。我们必须寻找新的领域和更新我们的技术,找到持续的市场空间。 比如在液晶产业,液晶屏的主板尺寸越来越大,先进的液晶生产商已经开发出了第10代液晶屏主板,但这也意味着搬运这些尺寸巨大但厚度却极其微薄的产品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对搬运系统的安全性和精准性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开发适合这些新产品的搬运和保管系统。实践证明,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业务扩大和客户对我们的产品在及时、迅速、安全等方面的良好评价,但这些新业务在我们整体业务中占的百分比还很小,今后我想要继续增加产品群,首先开拓在这类领域中的参与度。而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实现技术等方面的超越。 《商务周刊》:2007年,大福公司提出了一个“新三年计划”,这是一个怎样的计划? 竹内克己:随着我们滋贺新工厂的建成投产以及海外工厂的进一步发展,从2007年5月开始,我们执行一个新的“三年商业计划”。这一计划的目标是:到2010年,公司年订单要达到2500亿日元,年销售额也达到2500亿日元,营业利润要达到甚至超过10%,在整个销售额里,海外销售要达到和超过50%。 从2001年开始,大福的海外市场一直在稳步增长。2001年,海外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25%,2007年这一数字会达到47%,我们的目标是,不论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成为物流设备产业的世界领导者。 对于企业经营来说,前面的每一步都是未知的世界,在激烈的竞争中很难简单就可以实现预定的目标。数字永远是枯燥的,但是,树立很高的目标能给予公司员工以梦想,共同为梦想奋斗就有可能实现未来大福的繁荣昌盛。

《商务周刊》:在物流设备这个专业市场上,虽然不像快速消费品行业那样对手如林,但以前大福的竞争对手也很多。从世界范围看,近几年来,竞争对手和市场都在发生着很大变化,目前大福面临的竞争态势如何? 竹内克己:日本的物流操作产业和其他的产业相比是很独特的,一般是在客户的车间接受安装要求并接受订货,所以做到标准化比较困难,也不适合大量生产。对于这个产业来说,日本国内市场已经倾向成熟,根据JIIS的统计数据,如果不含无尘室,日本的市场容量是3000亿日元。 今后,大福要关注的是国外市场,欧洲和美洲市场正在变好,我们的自动仓库、STV(电动无人载车)、分类机等产品正不停地进出欧美市场。更轻松的消息是,欧洲的豪强西门子公司已经放弃物流装备业务,瑞士的罗格公司也放弃了这块业务,专门从事于软件业开发。 但新的市场正在兴起,新的对手也正在出现,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市场。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正成为我们新的竞争对手。这一产业的进入门槛并不是很高,我们也遭到便宜产品的进攻。虽然我们还是强者,但未来的竞争不会让我们轻松下来。 《商务周刊》: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对效率的提高,对生产流程的变革,似乎都已经离不开物流产业,而现代化生产制造对物流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竹内克己:事实正是这样。比如汽车制造商的生产现场,一条汽车流水线上有各种各样的汽车被组装,从大型车到小型车的混合性生产现今已经成为必然。另外,食品、图书批发的配送中心一般也是24小时运转。所以面对各行业多样化和高品质的需求,我们如何提高技术水平和增加研发投入,是新的课题和挑战。 对系统的稳定性,客户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生产流通发生故障的话,会对客户造成很大的麻烦,要预防现场故障,即使发生故障,也要加快修复。为此我们开发了一套系统支持中心(SSC),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实现远距离监视客户的物流操作系统,提前查知故障,保证客户物流操作系统365天24小时无休的正常运转。 《商务周刊》: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兴起,中国市场也成为大福海外市场的重要部分,未来大福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会有大幅度增长吗? 竹内克己:中国经济的增长有目共睹,我们也早就注意到中国制造业和流通业对物流设备和技术的巨大需求。大福公司和中国的合作要上溯到1983年,大福公司为上海一家石化厂建起了一套完整的自动化仓库,这可能是中国的第一个自动化立体仓库。 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变化,进入21世纪后,大福公司将中国定位于继日本、北美之外的第三大市场,大幅度增加了在华机构,目前在上海、天津、广州、常熟等地已经有7个子公司。我们的中国用户也越来越多,在汽车、食品、药品、烟草、乳业、家具等行业都能看到大福成功的案例。 大福公司十分看好中国物流装备市场的发展前景。目前中国大城市的运输业比较发达,然而城市之间的运输工具和基本设施等发展不够成熟。大福首先在大城市中发展规模较大、影响力高的客户,并继续关注和研究下一步发展策略。无论是工业自动化还是物流自动化,大福希望为中国物流装备发展做出贡献。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大福会和更多的中国内地制造商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