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的存储曾是将信息数字化的重要理由之一,现在人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一问题了
本刊记者 倪妮
好莱坞似乎需要一个007式的能搞定一切问题的超级英雄了。 盗版硬碟制造的麻烦已经够多,2007年底的编剧协会大罢工险些让奥斯卡颁奖停办。还能更糟吗?请看一份新近发表的报告。 这份由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发表的关于数字电影保存,历时一年之久方告完成,名为“数字困境”(TheDigitalDilemma),结论却很简单:相对于传统胶片每年1059美元的保存成本,数字电影每年的保存成本是前者的11倍,达到了12510美元。而如果加上声音记录等源资料,每年成本更会上升到208500美元,是将胶片保存在冷藏室中所花费用的486倍。 也许你认为这有悖常理,的确,以上所有的一切都和我们的直觉相反。毕竟,数字技术的初衷就是为了让电影变得更便于存储、易于传播。 曾经,得益于柯达的胶片产品的高度发达,以及多彩(Delux)与Technicolor公司的拷贝洗印能力和物流能力,好莱坞能够一次性大量投放拷贝,一夜之间突破了覆盖市场的供应能力瓶颈,并以此颠覆了延续近百年的电影轮映制度。而除了强大的电影生产能力外,将不再“新鲜”的电影产品销售到全世界电影院、电视台和音像店的发行能力,长期以来也是好莱坞八大影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录像带市场成熟之前,迪士尼每隔七年都要将《白雪公主》这部传统经典作品重新上映。但正如任何使用过磁带的人都会有所感受,传统胶片最大的困扰,在于它的复制。每拷贝一次,复制品上都会留下一些“噪点”,反复拷贝就会让其无法观赏。1970年代末期以来,包括《星球大战》的创造者乔治·卢卡斯在内的一些好莱坞权势人物就开始尝试替代性产品。作为以数字方式(即“0”和“1”方式)制作、传输和放映的数字电影,与传统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存储介质不同:即使经过无数次复制,它也不会有丝毫减色。而且,数字电影让电脑特效的制作变得更为简单,对于日渐依赖灾难性场面的好莱坞,这一变化美妙得无以复加。 有光即有影,随着数字储存成为标准,在简便了后期制作与发行过程的同时,它也将带来胶片以前未曾遇到的一些问题。 成本低廉的硬盘几年之后品质就会下降,而数字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又迫使我们将存储资料频繁地转成新的制式,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其寿命迅速终结的危险。这意味着,如果一部电影因为在当下的商业环境内暂时无法获利而被储存,它就可能再无出头之日。而历史无数次证明,许多当时并不太受欢迎的电影,几年之后却成为经典,于是,数字技术有可能让电影产业失去许多赚钱的好机会。 对这份关于数字电影保存的研究报告提供很大帮助的资深电影保存专家弥尔顿·夏福特(MiltonShefter)因此警告说:“除非作出一些改变,否则数字技术会使该产业回到早期。那时一部影片放映一到两周后就被丢弃。”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创建适合的存储系统,并制定统一标准,使其能够不因年代和技术的改变而丧失电影产业最珍贵的内容资产。一旦数字化真正成形,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将构成对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发行垄断的巨大挑战。对于拥有数字影院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而票房收入不足其3%,海外票房收入更是低于1%的中国电影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