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商就像个调皮的顽童,还没打屁股就喊痛。他们之所以迫不及待地高喊“拐点论”,无非想表明自己是个乖孩子
文/徐滇庆
2008年已经逝去了三个月,关于房价是否出现了拐点的争论非常激烈。一方观点认为,房价已经下降,降幅高达30%,房价拐点已出现。 另一方则认为,压根没有房价下降这回事情,即便有些城市房价出现了绝对下降,那也只是高位的短暂调整。面对截然相反的房价论断,不少人感到疑惑不解。 房价涨跌的标准 国家统计局和其他官方统计机构一如既往地公布统计数据,没有给“拐点论”留任何面子:2007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2%,今年1月份同比上涨11.3%,涨幅比上月高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 喊房价拐点最凶的是广州,上下一起喊,煞有介事。即使能找出几个降价的楼盘,又能说明什么呢?讨论房价走势,绝对不能拿房地产商的喊价作为标准,漫天喊价,就地还钱,历来如此。 讨论房价变化趋势只能拿成交价作为基础,部分新开楼盘售价打折,属于开发商的营销策略。开发商标出了一个高价,年终到了,他们为了有较好的业绩,或者为了回笼资金,账面均衡,便主动打折,这并不真正说明房价下降。观察一个地区房价变化趋势不光要看该地区某些楼盘的要价,更要看该地区房价的时间序列数据。 在市场经济中,房价涨跌原本寻常,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某些房地产商带头吆喝“拐点论”? “拐点论”是缓兵之计 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有哪位学者给“拐点论”提供理论基础,除了广州之外,也没有听说哪家统计机构给“拐点论”提供数据支持。铺天盖地而来的“拐点论”其实只是某些房地产商的独角戏,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兴风作浪的能力。 我从来就不愿意拿“阴谋论”来讨论经济问题。某些房地产商鼓吹“拐点论”必然有他的理由。明明尚未出现房价的转折点,却拼命鼓吹房价已经下跌,用心何在? 主张“拐点论”的人当中,有没有那么几位“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试图拖延货币紧缩?他们的人数不多,但是影响很大。许多人厌恶房价暴涨,不自觉地听信了“拐点论”。 国务院和银监会曾经三令五申,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本不得低于项目投资的35%,否则银行一律不准贷款。可是,至今全国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金比例平均数还停留在25%上下。有些房地产商空手套白狼,自有资金比例还不到20%。为了谋求暴利,他们大量占用银行贷款,把金融风险转嫁给银行和全体民众。 有些房地产企业过度扩张,囤积大量土地,资金链非常紧张。2008年1月7日,国务院发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明确规定:如果土地闲置一年,征收20%的土地闲置费,闲置满二年,依法无偿收回。这就像催命符一样,逼着那些囤地的房地产企业非大量筹款不可。如果银行贯彻落实紧缩货币政策,许多房地产商将拿不到预期中的银行贷款,有些房地产企业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货币紧缩政策对于那些违规的房地产企业威胁极大。 房价不会全面下跌 按照一般规律,当物价全线上升的时候,除非遭遇金融危机,房价必然跟着上升。按照“拐点论”的说法似乎房价逆势而动,不升反降,这就怪了。主张“拐点论”的人有没有理论根据呢? 有人说:“房价涨得这么高,老百姓已经买不起了,房价自然要下降”,说这些话的人显然没有注意到居民收入结构。目前贫富差距相当严重,低收入家庭早就买不起房了,而前10%的高收入家庭,尽管其人口只有一亿左右,但是他们的购买力足以将目前所有商品房一扫而空。因此,房地产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扭转。 还有人说:“房价哪有只涨不跌的道理?房价连涨了好几年,该跌了。美国房价跌了,中国的房价也该跌了”。这种说法反映了许多人的情绪,但是判断房价走势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像算命先生一样瞎猜。房地产市场有其特定的规律,不能和其他市场(例如证券市场)做简单类比,也不能和其他国家做简单比较。房价和其他物价一样,必定有升有降,但是目前全面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有人呼吁,不能听任房价暴涨,政府该出来管一管了。显然,在许多人头脑中还保留着某些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路,一遇到问题就往政府身上推。让政府来干预价格,实际上是在开历史倒车,短期内也许有一些效果,其结果必然破坏市场竞争机制,否定改革开放。治理房价暴涨应当从市场上找原因,找对策,特别是要关注金融市场的变化,而不能简单地要求行政干预。 有人质疑,从2007年11月以来,商品房交易量剧烈下降,房价难道不会下降吗?在2007年年底,商品房交易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银行按揭贷款额度控制。由于2007年房价暴涨,各家银行的按揭贷款额度到10月份就基本用完了。只要一卡贷款的资金来源,商品房交易量自然下降。过了年之后,仅仅两个星期,各家银行就将第一季度的投资贷款全放了出去。 “拐点论”贻误战机 当前,通货膨胀率正在节节攀升,2008年1月,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7.1%,2月更是高达8.7%,上升速度之快,几乎可以和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两次通货膨胀的初期相比。如果我们掉以轻心,让通货膨胀率冲上两位数,一旦形成价格上升的预期,再要治理就非常困难。针对这个问题,中央已经将执行了7年的稳健货币政策改为紧缩货币政策。 尽管新政策已经出台,但由于巨大的惯性,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矛盾并没有立即得到缓解。截止2008年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9.05万亿元,同比增长17.05%,新增贷款为2434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2.10万亿元,同比增长17.48%。也就是说,社会上的钱不仅没有明显减少,反而还在继续增加。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感觉到无论是吃的、用的,价格还在上涨。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执行紧缩货币政策,坚决把通货膨胀的势头压下来。严峻的形势正在考验着金融当局,是真紧缩还是假紧缩?如果是真紧缩,有可能将今年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6.5%左右,如果是假紧缩,有可能突破两位数。 众所周知,一项宏观政策出台之后有一个滞后期。紧缩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调整金融结构,任务相当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货币紧缩政策刚刚出台,某些房地产商立刻高喊拐点到了。倘若真的由于紧缩政策的出台,房价应声而落,政策的威力实在匪夷所思。从理论和多年实践经验来判断,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房地产商就像个调皮的顽童,还没打屁股就喊痛。他们之所以迫不及待地高喊“拐点论”,无非想表明自己是个乖孩子,房价已经降了,就别紧缩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眼睛盯住的是银行贷款。等把贷款拿到手之后,他们出售商品房时能卖多高就卖多高,在房价上绝对不会温良谦让。 如果听任“拐点论”泛滥,有可能贻误战机,酿成高通货膨胀,破坏当前经济增长的势头。天下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整治通货膨胀事关全局,事关人民的利益。某些房地产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可以理解,但是不应该干扰国家的货币紧缩政策。至于说某些官员跟着起哄,除了掩盖自己的失误之外是否还有别的目的,尚需观察。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拐点论”,要认真地讨论分析,揭发“拐点论”背后的利益取向,要提倡严谨的学风,不能容许散布虚假消息,浑水摸鱼。当前,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货币紧缩政策,为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徐滇庆,1945年生,长城金融研究所所长、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第九届(1994-1995)中国留美学者经济学会会长。 徐滇庆尤其关注对中国民间金融问题的研究,被称为“民营银行之父”。近年来,他又开始把研究方向聚焦在房地产业,并参与了国家房地产重大政策“国六条”的顾问制订工作。因“明年(2008年)深圳房价比现在降一分钱就登报道歉”而一度成为舆论焦点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