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早就开始与苏宁密切洽谈收购事宜,而国美则通过永乐与大中之前的协议进行牵制。由此,大中、国美、苏宁三者的关系也进入了胶着状态。眼下,一场旷日持久的拔河终于有了结果
记者/丁菲菲
当业界一致确信苏宁电器(002024.SZ)洽购大中电器已是板上钉钉之时,一出大逆转却在12月12日晚不期上演。 《IT时代周刊》于当日晚10时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苏宁电器发布公告称终止收购大中电器。公告称:“近期,公司及财务顾问与大中电器就收购事宜进行了谈判,但公司综合考虑了收购成本、收购风险因素,双方一直未能在核心条款上达成一致意见。”在公告中,苏宁电器还宣称自己的经营策略是“一贯强调稳健,以自主发展直营店面作为公司连锁发展的主要方式。因此,公司决定终止实施该收购事项”。该人士还透露,12日下午,苏宁已将近期派驻到大中办公区域的员工全部撤走。同期,大中战略发展顾问楼申光则表示,大中近期不会再和苏宁开展谈判。 突如其来的变故意味着苏宁洽购大中的行为已骤然停止。此前一周,有报道披露苏宁已完成对大中门店盈利能力的核算工作,也完成了对大中各个职能部门的清账。 正当业界愕然之际,12月14日晚间,国美电器发布公告称将以36亿元的价格通过第三方曲线收购大中电器,并且全面接管大中电器的业务。 形势为何骤变?大中和苏宁为何长谈无果,并在最后关头告吹? 大中早有抛售之意 大中电器创立于1982年,其董事长张大中拥有78%股份,张大中夫人楼红光拥有剩余22%股份。2003年才开始全国性扩张的大中电器,在北京之外的家电零售业务发展并不顺利,很多外埠门店都在亏损。 自国美收购永乐电器后,大中电器一直周旋在国美与苏宁之间待价而沽,还有一年便值退休年龄的张大中早已有了卖掉大中变现的想法。由于在领导风格上总是事必躬亲,大中电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也没有培养出足以挑大梁的接班人,因此出售大中似乎成为大中电器的唯一出路。 此前,大中电器曾经与永乐电器协议合并,并收下了后者为此支付的1.5亿元人民币定金。但事隔不久,国美并购永乐电器,将大中送入尴尬之地。大中电器提出解约遭到拒绝后,大中单方面解约。双方争执不下,如今此案仍悬在北京仲裁委员会,原永乐电器董事长,现任国美集团总裁的陈晓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仲裁结果可能在下半年发布。 之后,大中开始与苏宁密切洽谈收购事宜,而国美则通过永乐与大中之前的协议阻挠。由此,两强竞逐大中之势也进入了胶着状态。 有知情者透露,在今年2月,苏宁与大中就达成了初步协议,约定收购价格是30亿元。此后双方一直未能最终敲定,一方面固然有永乐搅局的因素,而更关键的还是价格方面难以一致。大中有了提高价码的打算,而苏宁并无此念,双方耗至今日。 11月底,业界纷传苏宁洽购大中已是时间问题,苏宁也实质性地开始了对大中的收编工作,本来大中本月初已经与苏宁初步达成收购协议,将内部存档的一些重要数据已经交给苏宁,计划在12月20日联合对外宣布“苏宁收购大中”之事。不过,因为国美突然开出比苏宁更高的收购价格,导致形势急转,苏宁才决定最终放弃大中。 除了出手没有国美阔绰,苏宁退出还有其他原因。一位长期从事家电卖场研究的业内人士认为,苏宁先前没有收购的案例,也没有经验,因此必须慎重行事。他还同时表示,以前有观点认为是“美苏”两巨头导致张近东在长时间内无法牵手张大中,但真正在拖延的是大中自身。“这9个月正是国美整合永乐的关键时期,因此,张大中也想看看美乐合并能否成功。如果行,大中也有意与更有并购经验的国美合作。”该人士说,“现在,国美和永乐的合并已初显成功,张大中把大中交给黄光裕完全可以放心。”神秘的“间谍事件” 至今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苏宁与大中走走停停期间,有着一桩“商业间谍”的小插曲。 5月30日,大中电器通知驻京媒体,有一场“轰动性新闻”的发布会在第二天进行。坊间则传闻会议是有关大中电器掌握竞争对手在其内部派驻商业间谍的证据——这一事件已经成为当时家电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多家媒体报道称,大中电器一名内部员工涉嫌充当竞争对手的商业间谍,将大中电器的一系列商业秘密透露出去,其中包括营销计划书、价格信息、开店协议,与合作伙伴的合同等。 在新闻发布会前夕,有媒体采访到大中电器总经理宋红时,宋仍然表示了对商业间谍的强烈谴责。但蹊跷的是,5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在几十家媒体悉数到场以后,被意外宣告取消。而大中电器新闻发言人罗连的发言与宋红先前的表达全然不同。她对于“是否有商业间谍这件事”以及“大中是否会继续追究”等问题一概不置可否。她表示,就商业间谍这件事情,大中从来没有对外界发布什么消息,所有消息都是坊间传言。 在媒体的一再追问下,罗连向记者展示了一条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转发给她的短信,短信内容原本是某大型家电连锁机构主席发给张大中的,大意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茶楼所托之事,思量再三,……同意……发布会取消”云云。 有知情者指出,该主席来自两家商业连锁巨头之一。暗插在大中里的“间谍”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对手信息,以便在收购过程占据优势地位。在间谍被大中发现之后,张大中抓住机会趁机讨价还价,两人曾在某茶楼面谈,只不过当时大中的条件并未接受,才有后来大中欲公开此事一说。而该主席权衡再三后,还是决定与大中私下和解,因此中国的这“第一场商业间谍官司”还未开场,便已谢幕。 这场收购博弈的过程中,有着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精彩故事,中国家电连锁业的激烈竞争程度可见一斑。而这位主席究竟是谁,间谍案又给大中收购带来了哪些变数,还是一个谜。 尚不会形成垄断 国美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为303.19亿元,而苏宁的同期业绩为280.4亿元,双方差距已相当小,所以抢购年销售额近百亿元的大中对于国美和苏宁而言,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国美集团品牌中心总监何阳清就此对本刊记者表示,国美愿意去尝试家电零售业界的整合行动,在市场门店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整合,是现阶段比较好的扩张方式,也符合世界零售巨头们的发展之路。 国美收购大中后是否会形成垄断,何阳清认为不会。国美目前的市场份额仅为全国市场的百分之十几,与Bestbuy在美国的地位相比,国美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的差距都比较大。这种差距形成了行业分散。“虽然在整合,但还有很多的卖场。中国市场规模为6500亿元,国美+大中也不过1000亿元规模,不足15%的份额,因此,国美要做强,还有进一步扩张的可能。”何阳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