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早在工信部中国企业品牌研究中心进行品牌区分的时候,就做出了中国品牌的指数分析。当时,取名字的时候特别困惑,到底是叫自主品牌还是叫本土品牌?现今,文件终于有了标准答案,叫中国品牌。这个称呼应该说是对整个中国品牌汽车最鼓舞人心的事情。当我在研究中国品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在170多个消费品牌里,有68%是中国品牌,而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只有32%。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系品牌开始全线衰退,不仅是汽车,还包括家电、3C等11个全球性的日系品牌,加起来还没有三星收入的27%,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反过来带给我们的一些启发是,中国品牌在这么复杂的竞争中,本身没有太多的技术优势,品牌历史相对来说又比较短,其竞争环境、生存环境、政策环境相比欧美企业,尤其是相比韩国企业又要更恶劣一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品牌到底应该怎么寻找机会?我觉得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
![猎杀中国品牌的战略 中国品牌战略要清晰](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134880199721.jpeg)
一是回到根本问题上来,即战略要清晰。因为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汽车企业,在战略上可能会有一些急功近利、失常的表现。 二是围绕这个战略要坚守。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品牌和企业平均需要47.5年的时间,中国企业可能要比这个速度更快一些。但比如说华为,它虽然是世界级的企业,但究竟是不是一个世界级的品牌目前还要打一个问号。我认为,中国唯一能称之为世界级品牌的只有中国移动,它是一个垄断性的行业。 三是有了战略后,还要有技术进去,这点对造车企业很有启发。我们造了这么多年的汽车,又有那么多的消费者在使用我们的车,那么,到底该给消费者也好、国家也好,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感受和回报呢?中国人用中国品牌的汽车,除了爱国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多的因素存在呢? 之前,中国企业家去韩国考察的核心主题是韩国的本土品牌是怎样快速发展起来的。实际上,他们是从上至下发展起来的,虽然没有明确的行政命令,但却有他们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极有可能会对本土品牌的发展带来生存环境的优化,这一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中国品牌汽车能够踏踏实实,耐得住寂寞,逐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