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原创药研发已经起步,并逐渐融为全球生物科技产业的一部分,但后续研发的资金缺口和国际市场开发将是它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文/RaymondLiu AdaQin
今年是《福布斯》中文版第二次独立推出“中国科技先锋”,我们将目光锁定在生物科技领域的生物制药行业。中国是一个仿制药(非专利药)大国,而中国本土研发的原创药目前在医药市场中仍是凤毛麟角。在长期占据全球制药市场主流的化学合成药领域,中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上百年。受经济发展制约,仿制药的存在并长期主导中国医药市场的现状仍然难以改变。 然而,生物科技发展的浪潮为中国制药企业在原创药的开发上开启了一扇门。耶鲁大学遗传学系副主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HowardHughesMedicalInstitute)研究员、复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同所长许田教授在接受《福布斯》中文版采访时,回顾了从1771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每一次科技革命所推动的经济发展的高潮。“谁能驾驭下一波科技革命的第一个浪头,谁就能抢占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许田说,“而下一波科技革命是由生物技术推动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制药行业的研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去以化学合成为药物的主要研究方式开始转向对疾病的分子机理的研究。“美国的大制药公司正在适应这种转型。”上海泽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周明东博士说。这为中国基因研究机构和生物制药公司提供了发展机会。许田教授领导的复旦大学研究团队找到了一把快速解读基因功能的钥匙———PB转座因子,在基因识别这一生物科技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将对人类了解自身、防治疾病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也将为生物工程和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巨大的机遇。 中国的生物科技精英们在生物原创药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周明东博士领导的上海泽生科技在开发治疗心力衰竭药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研制的重组人纽兰格林是世界上第一个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通过改善细胞结构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心脏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药物,并且在中国已经进入临床II期研究阶段。胡赓熙博士领导的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针对尘螨过敏的脱敏含服药“畅迪”获批上市,成为中国首个上市的标准化舌下脱敏药物。 然而,大多数生物原创药的进一步发展却遇到了资金门槛。在国外,新药从研发到上市一般需要10年时间,花费10亿美元。这对于中国新兴的生物医药公司和研究机构来讲,无异于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许多公司和机构在研发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不得已将专利或者市场开发权授权给资金雄厚的海外医药巨头。 这些原创医药的无奈与尚不成熟的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大环境有关。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医药消费群体,但目前整体市场规模远远落后于美国,只占全球的2%。相对于国际制药公司的平均高达40%的利润率,中国制药公司的利润率不足10%。“跨国制药公司通常走的是从研发到市场再回到研发的发展路径,但中国市场较低的利润率导致中国制药公司难以保证足够的再研发资金投入。”泽生科技的周明东表示。 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投入更多的资金到有发展前景的原创药项目。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3,003亿元(包括政府和企业投资),用于医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仅占1.76%。而在美国,2004年政府直接投资研发的经费就达580亿美元,其中278亿美元流向了生物医学。 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医药创新。许多海外生物医药巨头对中国的创新药日益关注及一系列收购行为或意向,说明中国的药物研究水平及研究规范等方面已逐步获得国际认可,有些领域甚至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对社会资本来讲,显然是一个非常好的介入机会。“民营企业家对生物科技行业往往有极高的热情,但由于缺乏深入的了解,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又望而却步。”胡赓熙博士不无遗憾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