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人来说,汽车就是一个无法离开的朋友、伙伴、家人,或者就是自己最钟爱的一个情人。
撰稿/刘文越(特约记者)
一位朋友曾说起这样一件事:她有次在美国中部一小镇行走,突然一辆车在身边停下来了,陌生的司机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她刚开始没反应过来,为什么就需要帮助了,后来才恍然大悟,这里的美国人都以车代步,行人就跟外星人一样稀少。 对美国人来说,汽车就是这样一个无法离开的朋友、伙伴、家人,或者就是自己最钟爱的一个情人。加拿大哲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就这样评说美国的汽车文化:“美国是一个坐在汽车上的国家,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汽车的美国会变成什么样子。”对老中青很多美国人来说,汽车更是人生成长的一个标志,至少许多人第一次销魂就在车上度过。 “大气”?“不环保”? 美国人的汽车文化是发散型的,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但以记者在美国开车生活的粗浅感觉,车文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跟汽车这堆钢铁机器有关的,比如汽车制造、道路设施等等;另一类则是从汽车延伸开来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等。当然,两者也往往相互呼应、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既丰富多彩也不乏糟粕缺点的文化体系。 这种车文化中的糟粕,最突出的一个,就是所谓美国汽车的“大气”,或者就是欧洲人经常批评的“不环保”。这对既去过欧洲也到过美国的人来说,这种感觉肯定还很强烈。在欧洲,许多城市街道很窄,汽车位置更狭小,因此环顾巴黎、米兰等许多城市,举目皆是两厢车。原因可能也很简单,许多路边的停车位都是为两厢车设计的,突然来个三厢的大奔,位置都很难找。 但在美国就完全不同,许多人更新的汽车是一辆比一辆大,动力也是一辆比一辆强。看看美国的停车位,也显然比欧洲最大的这位还要大上一号。许多人家的住宅,往往最大的地方都是让给汽车的。因此在美国到处都是大型车。而且,美国人还特别喜欢开车,在火车、飞机、汽车三种交通工具中,汽车通常是外出旅行的首选。因此每到夏天,美国的汽油价格必定上涨,一个较小的原因,是到了飓风季节,飓风会影响到沿墨西哥湾分布的成品油厂生产;一个较大的原因,就是美国人开始开着汽车周游美国享受夏季假期,用油量大大增加。 “车轮子上的美国”显然也并不缺乏汽车品牌。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商旗下有众多赫赫有名的汽车品牌。说起品牌,当然也不乏故事。比如美国第38任总统,也叫福特,他是美国唯一的非民选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后,担任副总统的他继任总统。有一次,面对新闻界的咄咄逼人,福特总统摊手言道:“我只是福特,而不是林肯。”一语双关,也生动阐释了美国不同车代表的不同文化:福特代表的是普通家庭汽车,而林肯则是豪华车中的翘楚。 以车为本的车文化 人人开车,自然到处都有为行车人服务的设施。在国内去公园,都是将车停在公园外停车场,按人头购票进公园参观。但在美国许多旅游区则正好相反。比如,在美国著名的黄石公园,都是按汽车收费的,一辆汽车约20美元,车内人数不限,你可以开车在公园内旅游三天;而公园内最有名的几个景点,都有道路可以直达。 为开车人服务,也是许多美国餐饮商家生意兴隆的秘诀。比如许多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沿餐馆四周设有环形行车路,这边一个窗口接受司机的订单,等司机将车开到另一边的窗口时,服务人员已准备好快餐。它的方便、快捷,深受赶时间的美国人欢迎。据说,麦当劳现也在国内准备大力发展汽车餐馆,或许,以后中国司机的生活节奏也将大大加快。 除了汽车餐馆外,遍布美国各地的汽车旅馆(Motel),也是美国旅游业的一大标志。最典型的汽车旅馆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便捷,一般都设在主要公路旁;二是车位多,许多车辆都可以停在所住房间的门口;三是价格低,便宜的一般就20-30美元,满足美国人倒头一宿明天接着赶路的习惯。另外一点,则是诚信。记者有一次雪夜行车,最后雪太大,只能找到一个小汽车旅馆,旅馆前台在街边一所房子里,房间则在远处另一片房子,老板将钥匙给你,你自行入住,第二天你把钥匙留在门锁上,自行离开。 汽车能大行其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其中分为州际公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街道等许多个级别,南北向的编为奇数公路,从美加边境一直插到美墨边境或墨西哥湾,比如从最北端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一直到佛罗里达的是90号州际公路;东西向的为偶数公路,从太平洋直到大西洋。 在美国行车,一个很优越的环境,就是清晰明确的汽车指示牌。在国内,杭州、上海、南京的道路指示牌都是各成体系,自有特点,但对外地人来说,不在当地开个几天很难明白路牌的准确含义。而在美国一般就没有这种顾虑,只要注意道路标志,你可以从东海岸开到西海岸,不会绕任何弯路。 当然,也并不是说美国的汽车行路规则就整齐划一。比如,在记者工作的首都华盛顿和居住的弗吉尼亚州,红灯时车辆仍可以右转;但在其他州,如果你照做不误,那对不起,你就等着吃罚单了。另外,各地罚款也很不一样,一些偏僻、汽车少、安全事故较少的地方,没有创收压力的警察很少开罚单,即使碰到不守规矩者,也大都以教育为主;但最近在弗吉尼亚,当局为了筹措更多资金用于道路维修,警方则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一些严重的超速行为更会加倍罚款,比如新设置了为期三年的罚款,你可每年分期支付250美元。因此,现在许多弗吉尼亚人见面都不忘问一句:最近被罚了没有? 车文化中的美国味 美国人的汽车文化,还展现了美国人的热情、善良和幽默品行。比如,你的汽车如果遇到了问题,抛锚在路边,只要你伸手招呼,总会有汽车停下来,帮你解决问题。如果你一个人在公路边行走,只要你想搭车,也总会有热情的美国人愿意载你一程。一般情况下,发生了车祸,也不会有冷血司机见死不救,许多美国人都会主动停下车报警,并参与紧急救护。 美国人的车牌则彰显了美国人的个性和幽默感。比如,一些美国人会在车尾贴上一些五花八门的言辞,告诫其他行车人不要追尾,言辞上佳者有:“千万别吻我,那很可怕”、“不要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撞上来吧,我正需要钱”等等。 这种幽默感也包括制作车牌的政府部门,比如美国每个州在车牌上都会有一句描写自己州的词语,美国经济中心所在地的纽约州就在车牌上自封为“帝国之州”;莱特兄弟当年试飞的北卡罗来纳州则强调“第一次飞行”;首都华盛顿的车牌则更绝:有缴税权,没代表权(TaxtationwithoutRepresentation),记者猜测意思大概是讽刺作为首都华盛顿的独特政治地位——它不算50个州之一,因此在国会参众两院都没有代表,但市民税还不能欠缴。尽管美国车很多,但在许多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并不严重。一则是因为科学的道路规划和路标设计,比如在华盛顿,一些要道,上班高峰时进城道路4车道,出城道路3车道;下班高峰时,隔离栏挪位,出城4道,进城3道,以此疏导交通。 另一个原因是美国人相对严谨的交通意识。在国内北京、上海等不少城市,一些司机似乎都有抵制安全带的情结,实在要对付警察的,就将安全带象征性地从胸前拉下来,但不系好。 这在美国显然是违法且愚蠢的举动,水平再高的驾驶员也会系好安全带,因为这是在保护自身的安全。 面对行人,即使是闯红灯的行人,美国司机都会主动停下来,让行人先通过。因为虽然道路是汽车的道路,但在美国,行人拥有第一行路权,在人跟汽车争路的时候,永远是行人第一。如果有汽车不顾行人而继续前行,则会遭到周边司机和行人的共同鄙视。这一点就跟国内形成了天壤之别。以至于许多朋友感叹,刚回国时常常不顾性命走路——因为还以为汽车会让人,以致有时汽车甚至可能冲到人身上,危险啊;回美国后则不敢走路——以为美国司机也这副德行,因此该过马路时也往往不敢迈开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