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像缺失一年之后,国内网络公司开始重新认识Facebook
作者:本刊记者罗燕
借用风险投资业在表示谦逊时的自我描述,羊群(Herd),至少过去的8-12个月间,中国聚焦于互联网领域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们,仿佛一群缺乏领头羊和牧羊犬的迷途羔羊:在MySpace和YouTube的热潮过去之后,美国网络业并未及时出现一颗超新星,而社区类网站暂时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缺乏可资拷贝的项目,钱似乎花不出去。 幸好,Facebook适时绽放了光芒。现在,它有着三倍于MySpace的用户增长速度,坊间不断流传出来的估值(10亿美元?60亿?抑或100亿?),还有一个空前的想象空间:今年5月Facebook推出的SocialGraph平台,允许第三方软件公司基于其用户群构建应用,这就仿佛建诸于网络人际关系的操作系统。高增长、高估值、难以估量的未来,这让早已成名的Facebook成为这个网络业平淡期重新被歌颂的明星。23岁的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被素少溢美之词的Economist杂志称为“下一个乔布斯”,而他的公司可能成为“下一家Google”。 信号还需要更明确吗?在多数用户缺乏知觉的情况下,国内不少网站已经开始了朝Facebook的模仿。这可谓一个有趣现象:在2005年到2006年上半年间,国内已经迎来过一个Facebook的复制浪潮,其中包括已经成功出售的校内网,及被红杉资本力捧的占座。前度刘郎今又来,对Facebook的模仿潮流,这一次波及更广。 6月底,曾表示自己始终“没有找到感动用户的形式”的联络家网站大改版,新版口号是:连接你的友人。联络家曾因服务于陌生人之间的商务交友而闻名,拥有一批忠实客户,但它似乎已经意识到,密切的人际关系更能形成网络价值。有业界评论者表示,看到这一新版的最大感觉是,这个网站正在“Facebook化”。 没有像联络家一样改版,但显然借鉴了Facebook的思路,开始增加应用及用户间信息交流的,还有国内颇具人气的豆瓣和抓虾。7月中旬,抓虾对其个人页面进行了改版,其重要改变之一,就是增加交友、关注好友收藏的文章。7月底,豆瓣推出了语录功能,这是一个形式上模仿Twitter(详情请于gemag.com.cn参看《Twitter:下一个MySpace?》)的应用,但它的实质在于,它让豆瓣上本来已经有信息交互的用户,获得了更多的交流余地──让孤立的用户链接起来,这是Facebook的立身之本,在人与人的互动之上丰富应用,这正是Facebook推出SocialGraph平台的目的所在。这正是抓虾与豆瓣从两个方向殊途同归的。 比较遗憾的是,目前资本对这些变化并未表露出充分兴趣。经过第一轮对Web2.0的投资热潮,投资者们普遍意识到,在中国,社区类网站盈利的首要障碍是广告市场不够成熟,网络广告投放过于集中在新浪、搜狐等门户与搜索引擎,受众分散的社区在短时间内都不可能成为广告主青睐的对象。即便是在美国成功投资MySpace、在中国也坚持对web2.0网站极大兴趣的红点资本,也表示对此类网站的谨慎态度。时机已过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校园网站中,于2005年底建立的校内网已覆盖2000个学校、PV过亿,占据明显优势。知情者称,由于有这个优质资产在手,陈一舟现在已经恢复了良好心态,打算细心经营,而无论是产品思路还是市场思路,大多也都按照校内被收购前的思路发展。这使得校内的优势,很难被超越。 无论如何,这一轮模仿秀或许是过去几年来中国网络业西学东渐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创业者们没有孤立对待资本市场的概念,更有意识地深入到背后的思考逻辑中,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比如校内网创始团队曾经反思,自己与Facebook的最大差距在于思路。后者它之所以能在两次看似遇到瓶颈的时候(校园用户注册得差不多的时候,和社交网站前途未明之时)能独辟蹊径突破,在于其目光的长远和对用户行为的极深刻理解。因此,它并不急于在自己的社区建立复杂功能,在获得多数用户之后,迈出了做平台的步伐,价值不言而喻:目前各种社交网站和产品及其分散,如果能将其集聚在一个拥有巨大用户群的一个平台上,Facebook的价值也就得到了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