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湘明

不久前的一天,我正在澳门出差。突然手机响起,我拿起电话,听到一个电子合成的声音说道:“您好!这里是嘉里物流,我们将于2007年......”听到这里,我的脑子里立刻把这个电话等同为骚扰电话,想都没想就挂断了。然后我才反应过来,这是不是我订购的戴尔电脑的送货电话? 后来的经历证实了我的猜测。几天后我在开会的时候,接到送货工人的电话:“我现在就在你家楼下,你在家吗?”随后就是一阵忙乱的解释和再次预约时间。 坦率地说,在网上订购电脑还是不错的经历,我很享受在戴尔的网站上选择自己配置的体验,而且省去了大约一天在中关村堵车、采购、杀价和安装的时间,在价格基本上只有300元左右的差别,但预装了正版Vista操作系统。在中间,除了呼叫中心的服务小姐给我打了几个电话确认一些信息外,中间再也没有人工的干预,效率非常高。 但是戴尔公司把技术的优势发挥得太过充分了,他们竟然把主动打给客户预约时间的电话都采用了自动语音系统,丝毫没有考虑到客户的体验。毕竟,高高在上的美国大使馆可以用自动语音系统预约时间,但是做生意的戴尔这样做就有些不妥了。这种思维太过于从商业角度出发,只考虑到了效率和成本,却忽略了人的感受这一重要因素。 在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上,也丝毫不能忽略掉人性的因素。这里考虑的人性,不仅仅是逢年过节的发放礼品、病榻床前的嘘寒问暖,而要从更高的层面考虑这个问题。 我参加过一个CEO论坛,其间大家渐渐把焦点集中到了“期权激励”这个热门话题上。现如今各个企业的激励制度一个比一个先进,以糊口为工作目的人越来越少。正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所言:“工业时代之初,人们一星期工作六天,才能赚得足够的金钱,以取得食物与栖身之所。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在星期二下午就达成同样的目标。”而在资本市场如此发达的今天,上市后一夜之间成为千万、亿万富翁变得如此普遍,这更加给企业的管理者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在大批创业员工拿到期权后,如何保持企业持续进取的精神?一个去年刚刚上市的CEO说:“没有一个员工会对自己期权满意,期权不是万能的,企业文化和信念比期权更重要。”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从高情感到高科技转化的阶段。科技的发达,不仅让我们从精神层面上忽略掉对人性的关注,也从物理层面上进行了隔绝。例如,iPod的普及,让人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太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一项研究表明,每上网1个小时,与朋友、同事、家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就少了24分钟。1963年,诗人艾略特就曾说过:“电视这一娱乐传媒虽然可以让无数的人同时为同一个笑话发笑,却依然让人备感孤独。”在互联网时代,这一问题愈发严重,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语言技巧和交流技巧都在下降。在中国,因为经济和科技双重高速的发展,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在忙碌中我们匆匆回首,会悲哀地发现,在中国已经有近20年没有什么像样的作家和诗人出现了。 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定见》一书中谈到:“我们不仅需要大力推进智力发展,而且还要支持和培养情感与精神能力。我们非常需要在它们之间达到平衡——高科技与高情感之间的平衡。这个世界的科技水平越发达,我们就越需要艺术家和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