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永不止步》连载(11):英雄归来



系列专题:《安踏,永不止步》

英雄归来

前面提到,对于制造型企业,只要能够获得充足的订单,企业就能获得飞速成长。丁志忠在北京快乐、快速地积累财富,把批发不断做大之时,其父丁和木与人合办的鞋厂慢慢开始受益,当然其时外贸订单才是这家鞋厂的主要业务。

自1981年丁和木与十几位村民创办鞋厂起,由于整个行业处于有利的稳步上升期,海外订单需求旺盛,这家鞋厂不断成长与壮大。哲学上说,量变引起质变,是非常有道理的。随着企业做大,素有“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的晋江人,慢慢有了各自发展的意愿;鞋厂大了,管理难免会出现内部纷争,创办人好几位的情况下,决策意见难以统一也是正常的事情,毕竟它是一家合办的工厂。1990年,经过商议,鞋厂合伙人分家,各自另立门户。

8年的历练,让丁和木这位原本没有任何办厂经验、不懂管理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鞋业专家和管理能手,同时也积下了一大笔钱——或者称之为安踏挖了第一桶金。除了重要的海外订单之外,丁和木意识到他比其它几个自立门户的合伙人多了一个门路,那就是他在北京的次子。再加上子女的有力后盾,丁和木决定放手大干一场。分家的合伙人,(陈士信作品)只把眼光停留在大量的海外订单上,他们忽略了丁志忠这颗远在千里之外的未来之星。

分家之后,丁和木一家人立刻开始筹办自家的鞋厂,他们当然不会忘了离家在外的丁志忠。此时的丁志忠正在北京逍遥,进货,销货,收钱……或许他已习惯了在北京的生活,或许也曾经想就这样一直下去。没有宏大的商业理想的人,或许就打算在北京过安稳的日子了。当然,丁志忠不是。有一天,他终于琢磨透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别人的鞋子又贵又好卖?琢磨许久之后,从小泡在工厂的他终于明白,鞋子就是鞋子,不同的就是鞋子上的LOGO,就是品牌。突然间,他有如醍醐灌顶,思维豁然开朗。另外还有一件事,触动了他,晋江鞋在北京的售价很低。

当初上海的“安奇特”、“狼”牌,还有包括青岛的“双星”等等,这些有品牌的鞋子当初在北京,它们就很好卖。我们晋江的就不好卖。因为晋江这边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是卖商品、卖鞋,卖不了品牌。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就意识到,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知名度的产品,你就不可能做好。(丁志忠)

获悉工厂分家的消息之后,他感觉到自己该回晋江了。1991年,丁志忠回到了晋江。所以,在安踏早期的官网可以看到,安踏公司创建于1991年的记录。丁志忠阔别晋江已有4年之久,此次可谓衣锦还乡——他带着四年赚下的20万块钱归来。这正是自家筹办工厂的燃眉之需,20万元,超出了家庭成员乃至家族aihuau.com的想象。4年的北京之行,让丁志忠得到充分的市场历练,并且在家族里树立起了权威,当然也征服了他的父亲,(《安踏,永不止步》陈士信作品)家族成员一致推举他担任副总经理,主管销售。丁志忠的北京之行,也为东方安踏这家公司播下了种子。

我曾经在财经作品《安踏之道》中,如此评价丁志忠的北京之行。“笔者一直固执地认为,丁志忠只身在北京大致4年推销卖鞋的‘艰难’经历——主动营销的超前观念与此次商业活动成功——折射出他所具备的商业才华,奠定了事业的基石,并预示安踏辉煌的今天。”

丁志忠从北京回来之前,对未来已有明确规划——打造一个大大的品牌。回到晋江的丁志忠虽然取得阶段的成功,但是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他甚至隐藏了自己在北京的感悟。他知道,他们的力量还十分有限。带着“安心创业、踏实做人”的理念,1991年丁和木一家人办起了属于自己的鞋厂,那一年,丁志忠与父亲经过几番思量,正式申请注册了“安踏”商标。

丁和木一家清醒认识到,他们的鞋厂在陈埭,不是最早创办,规模也很小。想后来居上,他们得拿出独特的策略。创立不久的安踏,在陈埭数千家鞋厂中,很不起眼,没有一点位置。安踏的业务模式、生产线、产品等各个方面,和陈埭的其它鞋厂,几乎是同样的。而前期起步更早,海外订单更多的企业,都已经初具规模。比如曾经在代工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兴集团和环球鞋业,后者的老总在晋江素有“老大”的之称,就是其工厂的规模大,实力强。

1991年左右,晋江鞋厂几乎都在扮演OEM工厂的角色,忙着给海外客户做订单,安踏亦不例外。其实这个时期的代工之于安踏,意义重大。安踏需要借助代工,快速地成长,产品质量、工艺和生产设备不断得到提升,获得生产管理经验、原始积累。安踏创立之初,就把质量当成企业的生命。不少当地企业因为仿冒、劣质产品,获得一时的利益,安踏却在努力做好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安利的广告说,有健康才有将来,之于企业,有质量才有未来。安踏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两条腿走路。在重视海外代工业务的同时,比晋江本土企业提前洞察到国内市场的巨大,关注国内市场,致力于开拓国内市场,这当然得归功于其时身为主管销售的副总丁志忠。(陈士信作品)此时的安踏,一方面在积极做好代工业务,借代工快速提升企业;另一方面,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丁志忠在北京4年已积累了相当的销售网络资源,并且他非常看好国内市场。

笔者几次重复,制造型企业只要拥有足够的订单,企业就能得到飞速的发展。在不断扩大海外业务的同时,丁志忠有效开拓国内市场,加上稳定的产品质量,安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企业是一个月一个样。

2年之后,主管销售的他获得安踏的主导权,成为总经理,执起了安踏的指挥棒。其父退居二线,兄长丁世家为人低调、性情温和,负责制造业务。丁志忠幸运地完成交换,没有发生兄弟争权的“内斗”,并且亲人之间达成良好的互补关系。这为安踏的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1079.html

更多阅读

《安踏,永不止步》连载(八):单身赴京

系列专题:《安踏,永不止步》单身赴京   晋江是一个容易萌生商业细胞的地方。   丁志忠约从11岁开始,就有机会泡在制鞋作坊,自然从小对鞋及生意充满了兴趣。   1987年夏天,也正是18岁的丁志忠初中毕业之时,他间接提出了一个让人

《安踏,永不止步》连载(七):改变安踏的一个决定

系列专题:《安踏,永不止步》耐克给陈埭带来了运动鞋产业的梦想,丁和木则给家族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后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她的名字就是安踏。丁和木先生凭借一腔做事业的激情,把整个家族(准确说是他的后代)导向了运动鞋行业,并为其中的

《安踏,永不止步》连载(六):丁和木

系列专题:《安踏,永不止步》开篇就扯了诸多关于泉州、晋江,特别是陈埭的事物,无意于“人杰地灵”之说,目的是为其后的陈埭鞋业的崛起做铺垫。在陈埭这样一片神奇、鞋的世界里,安踏,没有创造奇迹,又创造了奇迹。丁志忠与安踏,就是这片土地诸

《安踏,永不止步》连载(33):世纪之交:“由大到强”

系列专题:《安踏,永不止步》世纪之交:“由大到强”2000年对于安踏而言是重要的转折年,从这一年开始,安踏踏进了“由大到强”的“大”这个起点。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的模式,存在着两种争议——由大到强,还是由强到大。前者的观点认为,企业应

《安踏,永不止步》连载(32):“订货证”

系列专题:《安踏,永不止步》“订货证”丁志忠1992年接过公司副总一职——主管起销售,就开始认真“折腾”起了销售网络。几年来,丁先生借助于安踏小有的一点资源,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如果用小学生的“一边”、“一边”造句的话,我们可

声明:《《安踏,永不止步》连载(11):英雄归来》为网友我的少年我的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