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湘明 在我看来,最近一段时间,正是中国企业借助外力、改善自己管理水平的绝佳机会。之所以说是绝佳,是因为这样的机会需要很多因素聚合在一起才会出现。 首先,很多中国企业抓住了改革开放或者技术创新的机会,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一路飞奔、业务快速膨胀也带来了很多管理的问题,迫切需要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来解决。 第二,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批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这些当年走入外企的中国员工经过多年历练,现在大都身居中国区的高层。现在,这一大批中国区总监、副总裁甚至总裁都面临着一个职业生涯的艰难选择——所谓的玻璃天花板使他们向上升迁至亚太或全球总部可能性很小;但在现有位置上耗下去,自己又处在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很多人的能力和思考都已经超过了现有的岗位要求,实在是心有不甘。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选择了创业,但有更多的人在等待机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企业正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以前外企高管到中国企业,收入差距是个很大的问题。而目前,这些差距似乎已经消失,甚至逆转了。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资本市场高度活跃,股市的火热和创业故事的刺激使得中国企业成为一个创富的金矿,在《福布斯》杂志刚刚刚公布的40名中国富豪榜中,仅香港上市的碧桂园集团一家公司就贡献了5名身家过百亿的富豪,其中就包括了以1214.43亿元人民币成为新首富的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的女儿,年仅26岁的杨惠妍。曾经令人羡慕的外企高薪和期权,在中国企业原始股和IPO的诱惑面前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这3个因素聚合在一起,就给中国企业打开了一扇引进高级人才的大门。在本期的封面报道中,大家可以看到仅仅在9月份,万科就召开了3次迎新会,欢迎3位从跨国公司加盟的高管的到来。 但是我相信,能够抓住这个绝佳机会的企业注定只是少数。因为除了激励机制以外,中国企业要迎接这些强援到来,还需要做很多的准备。 此前,众多“空降兵”折戟国企、民企的故事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空降兵”的成功,需要规范的管理和开放的企业文化来配合。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被忽略了,那就是企业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能力的极限。 因为创业的成功,很多企业家都对自己极为自信,很多人把一些偶然的成功当作人生的经验,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企业内部,也不是每个高层、中层管理者都能跟上业务扩张的步伐。在这个时候,能够实现能力的接续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中国的商业文化里,强调了太多的“百年老店、艰苦创业、艰苦守业”,却很少有人换个思路想过,为什么不能把马拉松变成接力赛?中国惠普前总裁孙振耀曾说过,企业的成长速度往往快过个人。要求一个企业家都像盖茨那样,从创业开始,一直到十亿、百亿规模时依然能够稳稳把持公司发展,是不是有些要求过高?

纵观中国企业的发展,创始人交班越早,企业的发展往往越好,也往往能够突破一个个的瓶颈,万科、联想莫不如此。而看看那些和它们创业时间相仿、创业者依然在位的企业,有的已现颓势,有的虽然看起来依然虎虎生风,却依旧是一班创业老臣在打天下,令人很难不为它们的发展后劲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