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媒体企业,尤其是作为一个B2B的媒体,按照舒尔茨的理论营销就是传播,媒体最本质的东西其实也是信息的传播。所以我们站在媒体这个角度谈中国营销。
中国的媒体与营销
文/李颖生
如果从营销30年来讲,从最初到1994年这段时间,几乎媒体都属于我们认为的喉舌,大家强调它是一种教育的功能、认识的功能。这个时候强调的是战斗力,而不重视或者忽视产业性和生产力的功能。在那个年代,由于是计划经济,只能是这样的方式,而且媒体的体制往往是事业单位,社会效益是最高准则,因为这种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相符的,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你是一个经济类财经类媒体,也只是传达自己行业的东西。
1994年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这个时候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架构这样一个框架,既然要建立市场经济,原先的体制就不太匹配,而且那个时候已经实行了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也就是国家的媒体除了极其个别的像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这样的以外,其他的虽然仍是事业单位,但财政不再给你钱。所以在这个时候,虽然媒体还是国家传播的体制没有改变,还是喉舌,还是事业单位,但是要向市场化靠拢。这种趋势有了,还需要理论上的突破,但那个时候还没有实现。《销售与市场》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销售与市场》的前身是一个机关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型为市场经济来服务。
我们做刊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符合市场经济。我们感到,刊物应该是一个市场的主体,应该是一个企业。所以我们从《销售与市场》办刊开始就把它当成一个产品,一个企业去经营。我们边做边学习,把西方的理论引进过来,按照做企业的方式来运作期刊。
那个时候,概括起来就是“三力”:产品力,产品要打造好;销售力,酒好也怕巷子深;还有就是渠道。《销售与市场》是最早走书报亭、走二渠道的,当时这一类的刊物多半都是走的主渠道——邮发。到现在为止,应该说所有的刊物里我们的渠道做得是最好的,有300多个城市,有三四万家终端。
我们现在做的是把产品力打造起来,因为产品是营销的基石。把产品打造好,就涉及到要实行一种过程、方法和细节的方式。过去做的是我会什么我办什么,不是根据读者需求,而满足读者需求是市场经济最核心的,要满足这些东西,我们就要改变办法。别人讲成功只讲结果,而我们讲成功是讲整个过程。讲了过程以后,可能涉及一种个案,可能就还原到一个方法,提炼成方法,我们还注重细节。这些东西围绕着企业,按照现在的话就是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这方面把产品力打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