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卓南
像华晨、吉利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能抓住各种机会“走出去”,并不断吸引欧美汽车厂商的经验与教训,则中国车进入欧洲市场也是指日可待之事。
在布鲁塞尔居住的日本人,除了外交官外,大多为丰田公司的员工。丰田这些年在欧洲的业务增长,确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来自日韩的威胁 根据丰田设立的目标,2010年时要在欧洲市场销售120万辆汽车,占市场份额的8%。现在看来,这一目标的实现已是指日可待。法国北部的一家丰田汽车工厂,近几年产能一扩再扩,即便已达到每分钟造一辆汽车的速度,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不断扩招雇员,这与欧洲其他车商持续裁员形成鲜明对比。 与丰田、日产、本田等“大块头”相比,年产120万辆轿车的马自达算是“小弟弟”。但这“小弟弟”这几年业绩不俗。2006年,马自达在欧洲的销量额比2001年时翻了两番,达到52亿欧元,比上一年也增长11%。目前,马自达在西欧国家已站稳了脚跟,在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则非常受欢迎。业内人士普遍预期,马自达近期将会在欧洲新设工厂。 除了日本汽车外,韩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进攻势头也不弱。韩国的起亚汽车以大众的高尔夫,福特的FOCUS,还有欧宝的ASTRA这些家用轿车为竞争对手,以中小型、低价位的特点赢得了欧洲消费者的青睐,去年在欧洲销售量超过20万辆,这一成绩是在短短几年之内取得的,因而不得不让汽车业界人士刮目相看。 不争气的欧洲车商 欧洲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标致雪铁龙集团去年业绩不佳,去年在欧洲核心市场的销售量都出现下降。该集团去年的利润率不足2%。空中客车公司原总裁斯特雷夫今年2月就任标致雪铁龙公司首席执行官以后,根据新的综合性重组计划,裁员看来已不可避免。标致雪铁龙已在今年2月关掉了英国的一家工厂,今后几年很可能还会将位于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境内的数家工厂关闭。 就欧洲汽车商来说,宝马、奔驰、保时捷等高档品牌这几年形势不错,受冲击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竞争对手少,客户相对比较固定,“回头客”成了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价格非常低廉的汽车日子相对比较好过。 而处境最困难的中高档汽车面临内外交困的窘境。一方面,全球汽车需求量停滞不前,属于“买方市场”,消费者选购时越来越挑剔。另一方面,原材料仍在不断上涨,汽车使用的稀有金属、塑料、橡胶等一直处于高位,使得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另外,欧盟立法“紧箍咒”也越念越紧,比如欧盟规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超过每公里130克这一杠杠,就让众多汽车商叫苦不迭。 政策突围?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欧洲汽车商们为了生存,除减员增效外,也想办法要从欧盟机构“松绑”。 目前,欧洲汽车商们抱怨最多的是欧盟新近设定的一项“绿色杠杆”,即到2012年时汽车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超过130克。就在2007年3月18日举办的日内瓦车展上,欧洲汽车商的老总们济济一堂,共同声讨欧盟的这一立法措施。 德国宝马公司的一位高级经理说,欧盟设立130克这一门槛,简直就是“得了神经病”。戴姆勒-克莱斯勒的老总说,如果罩在汽车生产商头上的任何立法是“供方拉动型”的,而非“市场拉动型”的,那我们将会坚决予以反对。 其实,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让欧洲的支柱工业作出表率无可厚非。再说通过研发来提高发动机的效率与“绿色指标”,也有利于保证欧洲汽车工业的未来竞争力。对于欧洲厂商来说,要解决目前的困境,保证未来的生存,最关键的在于未雨绸缪,并拿出“长痛不如短痛”的勇气来。 雷诺为1欧元而战 雷诺去年销售了243万辆汽车,运营利润只占销售额的2.6%,这一比例只及2004年的一半。而在雷诺老总戈恩看来,利润率只有达到6%,才能算是健康的汽车商。 像LOGAN这样的廉价车可以说代表着公司的未来。雷诺将这一车型的主攻目标放在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为了众多的初次购车者买得起这款车,雷诺将LOGAN的标准配置一降再降,车载收音机、空调、方向盘助力装置等成了选装部件。 “我们需要为1欧元而战。”负责LOGAN开发,并与项目经理、设计师、工程师一起参与讨论的一位中层经理这样说。“唯一要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尊重了价格目标?’”“有时为生产成本是否应增加或减少1欧元,大家都要讨论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死抠成本的方式,雷诺楞是将LOGAN的价格降了下来。 在法国,LOGAN的起步价是7600欧元,而比其短40公分的大众“福克斯”基本价为8990,而同等级别的大众“高尔夫”车售价则为15440欧元。按照雷诺的计划,LOGAN汽车在2010年时年销量要超过100万辆,而去年这款车的销售量只有24.7万辆。正如一位罗马尼亚消费者所说:“LOGAN不是我的梦想汽车,但对我的钱包来说却是选择得当的。” 据专家分析,就这种入门级汽车而言,“向每个部件要1欧元”的做法比起批量生产来更能降低成本。比如将产量从200万辆提升到300万辆,成本可降低5%。但按雷诺LOGAN这种“死抠”的方法,可将成本降低10%至15%。 中国车商需要“走出去” 中国汽车对欧洲车商来说,目前还只是潜在对手。而“中国造”的汽车以价格优势吸引了不少欧洲人的眼球,媒体也对此很感兴趣。 两年前陆风车登陆欧洲大陆时,遭到激烈“狙击”,有媒体借故对所谓的陆风车质量不过关进行一番渲染。后来证实,陆风车的质量完全过关。这种捕风捉影的报道,足可看出这些人对中国汽车的复杂心理。 去年中国本土汽车在中国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6.4%,仅次于日本车之后,这些内容在欧洲媒体被广为报道。在中国拥有本土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中,“奇瑞”颇受此间媒体的关注。奇瑞汽车“出道”时间不长,每年售出的汽车已达30万辆以上,这一点让欧洲人比较紧张。“奇瑞很快便成了中国汽车的典型代表。”一位汽车分析师这样对《环球财经》特约记者说。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汽车可以抢滩本国市场,也同样有能力角逐国际市场。因为中国造汽车有着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当然,在产品质量与欧美车相比尚有相当大的距离,但像华晨汽车公司、吉利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能抓住各种机会“走出去”,并不断吸引欧美汽车厂商的经验与教训,则中国车进入欧洲市场也是指日可待之事。 文中醒目处:欧洲汽车界有一种说法:三个因素对欧洲车商的利润增长构成威胁,一是弱势美元,二是欧洲市场的疲软,三是日韩车的竞争。 日本丰田、日产、本田与韩国现代、起亚等车商和美国车不同,这些年在欧洲市场的份额节节攀升,让欧洲本土车商们寝食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