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不顾经济增长而专注反通胀,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硬着陆
作者:陈兴动/文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比较严重的失速,官方公布的2008年一季度实际GDP增长率是10.6%,比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但从支出法的角度,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大幅度下滑。 究其原因有三。首先,在我看来,中国本轮经济周期于2005年达到顶峰,自2006年以来已经进入了下行区间。其次,全球经济增长今年以来持续放缓。第三,今年更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了双重打击。 政府之所以将控制通胀作为首要任务,在于去年以来不断攀升的通胀率。高通胀,部分受油价、铁矿石价格等国际因素的推动,这超出中国的掌控;部分是这些年来中国国内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比如,劳动力补偿的提高,土地非农化使用补偿的提高、节能减排的强化,等等。 因此,本轮通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形成的。采取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或需求控制的反通胀政策措施自然难以见效。 如果央行提高利率,不但不能控制通胀,还可能适得其反,恶化通胀。因为利息本身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必然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表现出来。此外,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无论如何赶不上原油和基础矿产品的国际价格升幅。因此,加速本币升值也会恶化出口企业的财务状况,加剧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对人民币的投机。这其实也是在恶化通胀。 控制通胀,中国政府惯用价格管制,特别是价格冻结。政府采取这一措施的本意是“买一个时间差”:在通胀高企之时,进行限价;待通胀回落之时,就放开管制。但这种政策对通胀控制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上游产品的价格是可控的。显然,这个前提现在是不存在的,上述国际铁矿石价格、石油价格不受中国控制,就是限制国内煤价也有较大难度。 恶性通胀不仅仅会侵蚀企业利润,“掠夺”人民财富,历来也是执政的大敌。但是在成本推动型通胀的情况下,政府不能控制上游产品,对中间产品或下游产品采取价格冻结会导致两个后果:短缺和通胀表现推迟。今年夏天的成品油和电力短缺可能会很严重。排队,加不上油;大热天缺电,不能开空调,都可能会加剧社会不满情绪。 所以,政府控制通胀是明知不可能而为之。应该说,政府宏观调控措施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在严格行政价格干预下,1-5月CPI上涨8.1%,否则实际CPI将超过10%。但是由于上面分析的诸多原因,高通胀还是要表现出来。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政府控制通胀的措施已给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是严重的伤害。因此,政府需要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进行抉择:是促进经济增长,还是继续控制通胀。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不顾经济增长而专注反通胀,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硬着陆。 这里的硬着陆不是说经济增长会降至零以下,而是大幅度下降。这会危及金融稳定,增加金融风险,导致严重的失业和严重的就业困难。因此,硬着陆比高通胀更可怕。最糟糕的情况是通胀没有被控制下来,不断出现严重的短缺,而且经济增长动力受到不必要的打击。因此,需要采取有效办法反通胀。但要接受高通胀的现实,同时放松管制促进经济增长。 其实,政府现在放松价格管制也有一些有利条件。这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基数效应。去年上半年的CPI是3.2%,下半年的CPI是6.4%。这就是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今年下半年通胀会降至5%。即使给两个百分点的通胀新增因素,全年CPI仍然会控制在7.5%以内。 其二是补贴措施。说起补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应当将价格补贴的财政资金,更多用于支持四川等地震灾区的重建。通胀是一种“税收”。全国人民应当是可以接受的。当然,政府也需要向低收入者提供财政补贴。 其三,若今年将通胀压力比较充分的释放,2009年的通胀压力就会大幅度减轻。 相反,如果现行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执行,可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可能从严重失速演化成硬着陆;投资者信心遭受严重打击;压迫经济景气度,丢失增长动力;银行坏账上升,出现和加剧银行惜贷;失业率上升和就业难度加大。因此,政府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将政策目标转向,具体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稳定就业,努力增加就业机会;改进价格控制政策,努力控制物价,同时提高公众对通胀的容忍度。 为此,政府应该放松宏观调控的紧缩度。首先是放松价格管制,特别是继续分阶段提高油品和电力价格;其次是以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增长动力为优先目标;此外,还应该放松投资控制,放松货币政策,放松贷款控制,加大贷款额度。 (作者为法国巴黎证券(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