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出法分析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增速比公布的生产法的计算结果低3个百分点。或许我们低估了经济增长下滑的幅度,更没有充分意识到未来保证较快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作者:任若恩/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包括4个方面: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在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中长期没有失业率的指标,使得人们的关注点一直在物价上,这是不全面的。在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设定上,将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性置于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之上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在当前可能对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没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生产法测算GDP增长的局限 对于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我们也应从以上4个方面来全面分析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中要区分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特别是在物价大幅上涨的时期。 首先是对于一季度宏观经济紧缩政策下经济增长的评估。按照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14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这对于很多人似乎还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紧缩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大。但以下的分析将证明经济增长的下滑是实质性的。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可以从生产法进行核算,也可以从支出法进行核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是生产法估计的结果,而我们所做的分析则是从支出法进行的分析,这也是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常用分析角度。 生产法GDP计算的关键是行业价格指数的精确程度。科学的方法是使用产出和投入的价格指数分别做缩减,即双缩。但中国只应用单缩的方法,即假定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化与产出的价格变化同步,这是一个较强的假定。而且目前中国的产业价格指数,特别是服务业行业的价格指数还有较大的改进余地。 许多国内外的研究考察了生产法GDP增长率数据的准确程度。一些研究认为,由于增长率计算的关键是价格指数的估计问题,因此在物价较高的时候,经济增长率的估计有可能出现较大的上偏误差。 7.6%Vs10.6%,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结果 支出法的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为:GDP=消费+投资+政府消费+净出口。 由此可推出:经济增长(GDP)等于消费增长、投资增长、政府消费增长和净出口增长的加权平均数。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据和估计,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净出口分别拉动4.4、4.3和2.7个百分点。在消费的贡献中包含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我们可以大致估算政府消费对于GDP增长的贡献为1.1个百分点,因此居民消费的贡献为3.3个百分点(见表)。这样一个“四驾马车”对于经济推动的作用可以成为分析一季度经济走势的出发点。 首先是比较政府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2007年政府税收创纪录增长31%,因此政府的消费增长也应该是创纪录的,即增长31%,而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1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3.8%。所以可以估计政府消费的增长也处于这样的速度,因此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应该是1.1个百分点左右。 其次是比较外部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2007年净出口增长率是47.7%,这样的增长速度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2.7个百分点。2008年一季度,贸易顺差41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贸易顺差的负增长显然对于一季度经济增长不再有任何贡献,因此由于贸易顺差负增长的影响,应该从11.4%中扣除2.7个百分点,结果是8.7%。 再次是居民消费。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6.8%,考虑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则全年的实际增长为12.5%。2008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6%。应用一季度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缩减,可以计算出一季度的实际增长是12.3%。这样的实际增长水平与2007年全年的水平大致持平,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变化,这也是经济能够保持一定增长的重要原因。 最后是投资。2007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9%,实际投资增长20%。2008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6%。从名义增长来看,与2007年的名义增长区别不大,但是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同比上涨8.6%。扣除价格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实际增长幅度是14.7%,因此可以发现投资实际增长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因此对于2008年一季度的贡献应该小于4.3个百分点,估计是3.2个百分点。 将以上4个方面的测算结果相加可得一季度的GDP增长7.6%。更直观地解释是,净出口没有增长,因此对于经济增长没有贡献;投资的增长速度减缓,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增长没有下降,因此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变。这样的结果与生产法的计算结果(10.6%)形成了很大的差异。虽然不能用支出法的估计结果去否定生产法的结果,但应该关注两者的差异,并慎重考虑经济下滑的幅度。 值得关注的是居民收入的增长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而2008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收入实际增长有明显的减缓。而目前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长也有所下降,但幅度很小,从9.5%下降到9.1%。 物价水平走过高点 2007年,食品、居住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在其他三个分类中:衣着,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价格一直是在下降,另外三个分类中是小幅度的上升。因此判断物价是一个结构性的上升。同时,这个结构性价格上升是由于特定商品的供应不足所导致的——部分是外部输入的(如能源),不是由于总需求过高所导致的,也不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所导致的。 2008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0%。分类别看,一季度,食品价格上涨21.0%,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6.6%,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个百分点;其余各类商品价格略有涨跌。可以看出,一季度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之外6个小类的商品与服务共同对于物价上升只贡献了0.2%。因此2007年以来结构性物价上升的特征没有变化。消除季节波动后,3月份的环比增长只有0.14%,大大低于2月份的环比增长1.65%;也大大低于2007年10月以来的平均环比增长速度0.55。这一方面表明2月份的物价水平高增长确实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同时也预示2月份的物价水平有可能是2008年的高点。 当前需要采取刺激内需的政策 以上分析的一些结论可以归结如下: 1.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可以从生产法进行核算,也可以从支出法进行核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生产法估计的结果,而我们所做的分析则是从支出法进行的分析。按照支出角度的分析,在主要经济推动因素中,贸易顺差和投资增长下降,是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因素。而且这种导致减速的幅度是严重的,应该在3个百分点以上。 2.而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的减速,为今后消费的增长蒙上了一定的阴影,而目前有一些消息,如春季广交会的结果预示着2008年的贸易顺差的发展趋势也是难以乐观的,因此经济增长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3.中国经济增长的下降幅度过大,将会导致最重要的后果,即就业问题的恶化。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如果经济再大幅度下滑,就业形势将进一步恶化,应该避免这样的结果。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中长期没有失业率的指标,使得人们的关注点一直在物价上,这是不全面的。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设定上,将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性置于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之上是不合适的。4.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为大量过剩的农业劳动力提供就业是关键。而目前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是提供过剩农业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行业,如果这两个行业大幅度减速,对于就业形势会产生特别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一直是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而经济下滑的主要冲击将通常主要由中小企业承担。 5.2008年的物价走势继续呈现结构性上涨的特征,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一些有关商品的供应(如食品)就能够缓解价格的上升。全面的总需求紧缩是不需要的,货币的全面紧缩也是不需要的。由于中高收入人群支出结构的变化,食品价格上升的影响并不大。而2007年以来农民收入的上升幅度可以印证在目前的物价上升中,农民主要受到的是正面的影响。受影响较大的人群是城镇中的低收入人群,但通过财政手段对他们进行补贴就能够缓解负面的影响。目前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度上升,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一些人认为中国的物价将大幅度、全面地上升,为了防止这样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下降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是一种耸人听闻,误导性的言论,不能以此为根据制定政策。 6.2007年以来货币紧缩的累积效应、后续效应会在2008年逐步释放。考虑到这样的累积因素,即便不出台新的从紧货币政策,2008年的货币政策环境仍然是从紧的,因此经济增长的下滑还会延续。 7.为了保持2008年的经济增长不出现过大幅度的下滑,需要采取刺激内需的政策,而刺激的重点应该是恢复投资的正常增长。必要的时候还必须加快投资的实际增长,我们不愿意看到1998年刺激内需、保经济增长的历史重演,但也不能排除历史重演的可能性。 (作者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