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级债风波后,银行业的命运如何?金融机构逐渐意识到,轻松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们有理由相信,金融业将上演强强联合的整合好戏,银行业将与投行业务结合起来,向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
追根溯源
《华尔街日报》回顾了自2003年初以来,银行业涉足次级债的历程。 那时,互联网泡沫破灭已过去一年多,投资者价值数万亿美元的财富,已被蒸发得无影无踪。道琼斯指数只剩8000点,并且还在一路下跌,从花旗、美林到摩根士丹利,多家大机构的股票都跌到了多年以来的最低点。银行贷款减少,但并没有人真的担心。 “借短贷长赚差价”的游戏古已有之,银行业早就经历过比这次温和经济减速更严重的考验。投资银行接下来怎么赚钱成了个大问题。华尔街有大笔资金,只是无处投资。股票交易和大部分债券交易都已经电子化,股价小数制限制了涨跌幅。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的公司少了,并购交易也少了。最让金融界人士窝火的是,奖金也大大缩水。股票时运不济,投资者虽想得到收益──安全、可预期的回报,但实在没多少可赚。一些对冲基金和国际投资者坚持收益要高过普通的老式政府债券。 于是,华尔街一如既往地拿出了投资者想要的东西──衍生产品的高额收益,无论是资产担保证券、抵押担保证券还是债权抵押证券(CDO)。 这是一大堆令人摸不到头脑的东西。如果设计得好,除你之外,没有任何人会知道如何估量这些奇奇怪怪的票据的价值,因此,你就可以给它们标上高价,赚取高额的手续费、利润和奖金。这就叫双赢。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让利率保持在低位,加上楼市蒸蒸日上,CDO简直势如破竹。美林、贝尔斯登和其他公司都争先恐后地将这些CDO打包,当作高回报的上佳产品,卖给急于获得收益的投资者。 银行喜欢这种做法,因为它们可以将贷款打包出售,赚取手续费,进而获利更多。这样还不够,坐拥数十亿资金的对冲基金一窝蜂地到处争抢这些产品,随着杠杆效应的一步步加深,回报也越来越高。 单纯的存贷款银行早就成了明日黄花。因此,到2006年,许多抵押贷款经纪商也纷纷响应,满足消费者对贷款的疯狂需求,而其中不少经纪商都只是网络公司。 这种情形没能持续太久。到2006年之前,这都还是种单向交易,但以花旗集团和道富银行为首的各大银行,无法抵住这份甜蜜的诱惑,“借短贷长”毕竟已是它们根深蒂固的模式。 它们建立表外渠道,即所谓的结构性投资实体(SIV),以充分利用杠杆效应,还买进了大量这类次级CDO(花旗买进了价值1000亿美元的次级CDO),从而打破了华尔街不成文的规矩,即应该将这些东西卖给客户,绝不自己持有。 引火烧身 SIV大多无形,然而极其赚钱。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普通的老式银行赚了多少钱?最终结果显示它们赚得不多,而到最后,那些SIV也没赚到什么钱。 美林和瑞银等一些银行将这些CDO打包,却没有及时卖出,从而造成积压而引火烧身。高盛集团察觉了危险,尽可能做空,从而将自己的资本结构受到的影响减到最小。 当不可避免的崩溃来临之时,银行业中捧着这些烫手山芋的机构,大多要靠政府援助提供的新资本才能生存下去。不过,不光是Fed,中国、新加坡、阿联酋、科威特等国以及美国新泽西州都伸出了援手。要是没有它们注入的资金,花旗和美林的股票还会再跌去一半。 但这些已经不是新闻了。接下来会怎样呢?首先,没有一个人会在没有了解贷款组合里的每一项内容、拖欠风险有多大的情况下,去购买它们。人们不再相信评级机构。 好消息是,创造了CDO的电脑技术,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提供每笔贷款所需的透明度。但对投资银行来说有个坏消息:这种打包方式的利润没那么高了。 资本游戏 那么,谁最具实力?跟通常一样,这依然是一场资本游戏,积累资本最多的公司就会在未来占据优势。 银行?当然,它们稳扎稳打,但贷款太过单调,收益不高,因此增长有限。在花旗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摩根大通是少有的几家没有大量积存CDO以增加收益的大银行之一,堪称模范。相反的是,这家机构不声不响地积累了大笔对冲基金资产。 投资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资产大都已经冲销,但除了高盛以外,业内管理人员都在经受考验,看谁能拿出CDO以外的合适业务模式。在这个模式完全成形之前,它们的股票就不可能走强至足以融到大量资金参与竞争。不是所有的投资银行都能做到这一点。 对冲基金或私人资本运营?这次周期触底的时候,会有很多钱被拿来买进高风险债券,但大多将是小规模的合伙制公司。这些公司无法积聚庞大的销售力量而成为重要角色。但这一点可以改变。 如能将银行和投行业务结合起来,将会大获全胜,因为它们能向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短期贷款、帮助企业接纳应收账款以及长期债券和票据,需要大量资本的承销和交易业务。 1933年实施的确定分业经营的格拉斯8226;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到1999年被废止。此后,本应不可避免地出现合并大潮,但由于所有人都忙于追逐唾手可得的利润,合并的情形并未发生。而现在,打散重来的力量已经存在。 市值850亿美元的高盛可能会收购某家银行,甚至有可能是市值1250亿美元的花旗集团,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它拆分。 摩根大通应该与摩根士丹利合并,重新组建摩根系,成为业务全面的巨无霸。不过摩根大通也可能转而收购美林、雷曼或是贝尔斯登。 美洲银行可以考虑跟剩下的某家机构合并。 不过其他资本运作良好的公司就不用指望了。虽然FortressInvestmentGroup一年前进行IPO经历了重重障碍,但它的房地产业务十分强劲,可以提供贷款发放和服务,并拥有充足的资产帮助其涉足银行或投行领域。黑石集团也一样。 当前,全球的资本流动性更强了。预料中的整合大潮或许就要开始。华尔街的真正赢家,会是有庞大资金储备、遵循市场要求的公司,同时,还要足够稳健,能利用自己的资金,为全球迅速发展的公司创造它们所需要的工具,而不是只顾自己赚钱、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出处:星岛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