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行之间互相调低信用评级,美国金融业要走出萧条,任重而道远;国际能源署报告发布之后,国际石油交易者们已然非常成熟,明辨是非,原油现货价格冲到历史高价;报告认为,即使在高油价和低经济增长率对需求的共同负面作用下,受困于供应增长的迟缓,国际油品供应会比预期情况更紧张
作者:本刊记者 张尚斌/文
金融衰退何时休? 去年夏天爆发次贷危机以来,金融股一直呈螺旋式下跌。花旗6月27日已经跌到了10年来的新低,高盛还调低了它的评级。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插曲:美国大银行之间展开了“评级混战”,互相调低信用评级。在局外人看来,这在牛市是绝不可能的,胜利会掩盖一切矛盾。现在矛盾的爆发,代表了衰退的进一步升级。 技术分析师们认为抄底资金尽量避免投资这类股票,因为一些巨头公司可能会下跌40%到50%。有些人预测花旗可能会从目前的18美元下跌到10美元左右。大家的操作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些可以做空的金融类股票上面,这些股票的下跌幅度会更大,甚至为30年来之最。 虽然看多者认为金融业的不景气可能只是暂时现象,就像1998年金融危机那样,可这种猜测太幼稚也不切合实际。如果你认真观察可能会发现,这种结构性的下调估计是大萧条以来的首次。如今花旗已经变成了一个潜在的麻烦者。减记损失以及裁员等能用到的都用到了,也许下一步将会是寻求海外进一步注资。其实,麻烦的何止花旗一家,美林等银行同样遇到了麻烦。 信用评级的降低也直接影响到了美国的公司债券。因为美股短暂跌落至熊市区域,加上油价创纪录高位让市场对企业获利的前景普遍担忧。26日的恐慌性抛盘后,投资者的态度也越来越谨慎。由数据显示,油价飙升、股市回落以及对银行进一步冲减资产的担忧,顶级公司的公司债较国债利差扩大了约7个基点,说明市场的信心已经受到了重创。另一个看空信号,是美国投资级公司债信贷违约互换指数上周五达143个基点,为3月以来最高,日升幅达5个基点。信贷违约互换指数的走势,是在油价扬升至每桶近143美元的纪录高位之后形成的。而此前全球股市集体下落促使投资者涌入商品市场,支撑原油价格一路上涨。 另外一个支持长期熊市的证据,是美国消费者将上月所得退税额的大部分存进了银行,可以看做是在萧条预期下的节约的预留开支。而据相关数据显示,5月个人储蓄率上升至5%,而此前直到2007年11月份一直是负数。一个原因是银行放款变得艰难,另一个原因是美国的消费习惯正在悄悄地改变。约480亿美元退税发放给消费者,而同时家庭支出仅增加70亿美元,占已发放退税额14%左右。分析师预测6月份的数据可能会在8%到9%之间。 退税根本无法抑制高通胀,在楼市下滑面前更是毫无作用在激励政策效果消退以后,消费者仍会面临同样的困境。所以很自然,下半年美国的经济情况也难得有复苏迹象。美国金融业走出萧条,看来任重而道远。 国际能源署报告推高油价 国际能源署年中报告预计,石油供应紧张还将持续5年。未来5年中,世界在应对不断增长的原油需求方面会越来越力不从心。报告认为,即使在高油价和低经济增长率对需求的共同负面作用下,受困于供应增长的迟缓,国际油品供应会比预期情况更紧张。这份悲观的评估报告给那些对短期内市场形势缓和油价下跌还存有一丝幻想的人敲响了警钟。 尽管报告发布之后,欧佩克国家的总统们出于政治动机,马上就予以了反驳。但是国际石油交易者们已然非常成熟,他们懂得如何明辨是非。伦敦交易的原油现货价格上涨3美元至142.48美元,接近6月30日的143.67美元的纪录价格,对比国际能源署去年的中期报告,该价格已经是去年7月份石油交易价格的两倍。 作为世界主要工业国的能源监督者,国际能源署如今也只能悲观地陈情:“从中期来看,原油产量没有明显的增加迹象”。 “尽管我们相当程度地下调了国际石油需求的预期但是这个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发展中国家的高昂的需求增长以及石油输出国持续的供应限制为世界勾勒出了市场紧张的画面。”国际能源署指出,当前的石油价格正确反映了市场的那种悲观预期。它们并没有预测石油价格的位置,而是暗示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油价没准会停留在更高的位置。“大家对油价高企归有过分简单的解释,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部分原因是国际经济版图正在经历的变革,其中最主要的是亚洲、中东以及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渴求让供应增长相形见绌。 供应紧张的局面难以缓解 在去年的中期报告里面,国际能源署就提到过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供应和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因工程延误和成熟油田产量下降,都说明今后的原油产出量增长不容乐观。 长期来看,算上欧佩克国家的半成品油和液态天然气,还有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国际石油供应能力也只是从今年的每天9040万桶增长到2013年的9620万桶。然而石油储量就那么多,那些增长来得快也去得快:从2011年到2013年,新增的石油产量不会多于每天100万桶。 让人担心的是,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供应增长到2013年估计会跌到“最低水平”,而欧佩克国家的年原油供应增长有望达到每天250万桶,到2013年的时候供应量达到每天3790万桶——比去年的预测数字要低了100万。欧佩克国家的可用备用产能在2010年将会达到每天430万桶,但由于过度开采,在2013的时候可用备用产能将从195万桶直线下滑到只剩100万桶。 这意味着,到2013年,除非欧佩克国家找到新油田来抵销供应量下滑来对冲市场的单边预期,否则它供应增加量仅会相当于世界石油消费增加量的1%!——一个被能源署报告形容为“微不足道”的数字。国际能源署能源报告的编辑伊格尔斯认为油价应该会持续缓慢增长。他说:“我们当前所看到的石油供应紧张并没有在价格上明确反映出来,那需要时间,需要市场来消化,这些变化尤其是供应方面的紧张最终会反映到价格上,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缓慢的过程。” 欧佩克经常指责国际能源署看涨国际能源价格的报告是在偏袒石油消费国。他们坚称自己在增加供应、满足未来石油需求方面追加了足够的投资,并且辩解说随着替代能源的发展,石油供应会趋于过剩。欧佩克轮值主席哈利勒回应这份报告时还指责国际能源署是在“玩政治把戏”,“他们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 美国有分析师指出,如今欧佩克故意限制原油供应和生产投资意在将油价保持在高位。这种情况不可能改变,除非石油消费国采取果断行动,降低石油对于本国的战略意义,在运输等领域积极寻找替代能源等措施以打破垄断。 需求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考虑到高油价对石油消费习惯的影响之后,国际能源署也适当下调了对原油的需求增长的预测:到2013年,全球石油日需量求将会增加150万桶,或1.6%,达到9410万桶,相较之下,去年报告预测的数字为2.2%。这是基于全球有一个强劲的年度全经济增长预期——4.4%。因为在此期间,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增长有利于消除美国经济放缓的负面影响,这将有助于维持原油和其他石油产品如柴油的需求量。 在预测期的末期,全球石油需求将几乎均匀地分摊于经合组织和非经合组织国家,经合组织代表了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不过这项预测的前提是,中国于2013年将消除所有燃油补贴,国际能源署7月1日如是说。 大部份分石油需求量的增长将来自对运输燃料的需求,国际能源机构表示。受中国和印度带动,至2013年全球的机动车数量将达到12亿辆,远远高于2005年的8.9亿辆。相反,发达国家的石油需求量将持续下滑。 “鉴于高企油价和预期,以及美国经济放缓,这种情况预计至少会持续到2010年,美国等工业化国家不再会撑起原油及其制成品的需求。”国际能源机构表示。 一位伦敦石油分析师指出,这份报告列出的情况真实而令人担忧,市场形势已然清晰,所以一旦消费者和炒家们认为有机可趁,那么市场可能会因此改变原本应该降低的需求格局。 能源署下调了2012年的能源需求预期每日340万桶,最新的预测数字为每日9240万桶。但是考虑到我们可怜的供应增长,就算每日9240万桶也是一个庞大的负担。这一切的根源究竟何在? 国际能源组织指出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市场对柴油、煤油等提纯燃料的旺盛需求以及石油炼化能力的不足。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中石油集团与日本最大石油炼油商日本石油不久前签订的相互交换产能过剩部分产品的供应协议。这种协议是石油行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表现。日本石油虽然缺少上游原油资源,但拥有非常高超的石油精炼工艺和炼化能力。世界范围来看,他们之间的合作对缓解炼化能力不足带来的石油需求高涨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提纯油的紧缺可以说是目前价格高涨的重要原因,天然气短缺,中国的柴油短缺以及欧盟对柴油硫含量的限制都对提纯油市场起到了推高的作用。原油价格的高低决定于原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对提纯油的需求上涨导致的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让石油提炼商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去购买原油。 投机者与立法者博弈 油价和食品价格不断走高让美国国会下决心要控制猖獗的投机行为。但是比起关注过剩的消费和需求,国会更严峻的任务是去控制飞涨的物价。他们正在酝酿的这份法案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就是把所谓的投机者逼到远离国土的离岸市场上去。 美国众议院压倒性优势通过了一份折中的法案,这份法案要求管理者随时限制商品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他们赋予了监管层新的工具,相当于给了美国商品期货贸易委员会紧急处理的权力。 市场参与者更加关注该法案中关于如何中止投机的条款,一些人呼吁在这些条款写上增加保证金等老方法以限制价格投机,不过这个方案还需要讨论。也有一些反对者认为是供应不足,而不是投机造成的价格高涨。如果真如此,那么白宫将会否决这份法案。然而副作用也“可观”:相当多的共和党议员加入愤怒的民主党阵营,就像6月26日要求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果断采取行动那样。美国政府内斗天平会倾向谁,目前还难得定论。 国会议员们必须面对老百姓对国庆日当天暴跌的愤怒——由于汽油价格上涨到4美元每加仑,他们暑假不得不进一步缩减开支,以节省里程。 许多民主党人都把枪口对准了管理体系,他们希望商品期货贸易委员会惩罚商品投机行为。他们觉得问题的重点不在谁参与了投机,而是投机者都在哪些非法领域以及在哪些方面钻法律的空子。 分析师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罪魁祸首应当是美国人对石油的过度依赖。投机者们似乎更确信分析师的观点,他们的行为也跟随分析师亦步亦趋。既然美国人的消费习惯难以改变,那么我看多石油价格而从事投机交易错了吗? 经济学家们都认为价格上涨由供需因素引起,但是作为民意代表的国会无法抛弃自己护卫民生的职责,议员们指责的对象从石油巨头到欧佩克,再到投机者。可是那些都鲜有意义,因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想办法去从基本面去改善,想办法减少美国甚至其他国家对石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