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金融创新,银行需要足额拨备风险,而基于足额风险拨备基础上的资本回报率才是银行真实经营能力的体现。这是次贷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本排名选择风险资本回报率指标的意义所在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垃圾债危机,到1987年“黑色星期五”中的组合投资保险策略隐患,到上世纪90年代末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套利危机,再到此次次贷危机,金融集团在业务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的同时,正面临着金融创新的挑战。
次贷是个偶然事件,但次贷又是必然事件。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尝试,次贷本身并没有错误,而创新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定价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危机总会在某个角落发作,这次是次贷,下次可能是别的金融创新产品。 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在此次次贷危机中损失较小,但实际上,在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到处都需要创新,到处都可能遇到创新的“地雷”,是保守的裹足不前,还是勇往直前的尝试? 如何将金融创新的代价减到最低,我们认为,最根本也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足额拨备风险。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由于历史数据较短,风险的估算常常发生偏差——这种偏差不是一两家金融机构的偏差,而很可能是系统性的偏差,比如次贷危机,评级AAA的次贷最终被证明是整个金融系统在房地产牛市行情中的整体估价错误,而针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拨备可能完全不够,它将吃掉所有的富余流动性和公司计划用以扩张的资金,甚至会消耗其他业务的拨备额,并引发全面裁员。尤其是在美国银行业平均20倍左右的资本杠杆下,5%的风险损失将导致破产的命运。 此时,控制风险的关键在于足额拨备、降低创新业务的资本杠杆。当历史数据变得不可靠时,在创新业务上采取低杠杆经营的银行能够将风险控制在局部,而高杠杆的银行则将使风险扩大至整个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