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敏锐捕捉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和推广人性企业文化上,没有谁能比来自北欧的诺基亚做得更好
作者:潘虹秀
随机询问一个5岁以上的中国人,不知道诺基亚的恐怕很少。不管他是在贵州偏远的山村,还是在北京、上海的繁华街道上。 一些官方数据显示,诺基亚在中国的用户已达1.3亿,也就是每十个人就有一个人在使用诺基亚。即使你本人不用诺基亚手机,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的同学一定有人在用诺基亚。还有很多人用过诺基亚后,再更换其它品牌的手机,会很不适应。 出门三摸,钱包、钥匙和手机。对某些人来说,手机甚至是时刻不能分离的东西。他们时刻担心是否有人在给自己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或者他们用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拍照片或者上网、存资料。使用手机已是他们生活方式。还有一部分人,甚至用手机来做生意,比如接收订单,发布广告等,就如同有人用电脑做生意一样。手机已经从传统的通信行业扩展到了媒体、工厂、娱乐、游戏、商务等众多领域。 作为世界手机巨头,诺基亚对中国的手机产业乃至通信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拨往国外的GSM终端正是诺基亚,中国第一个GSM1800网络,也是诺基亚提供的。中国是诺基亚的全球第一大市场,而诺基亚与首信的合资公司也是中国移动通信行业最大的出口企业。在诺基亚的带动下,中国成了世界的手机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本土的品牌也逐步成长起来。 不过,以上这些并不能充分反映出诺基亚对中国的影响。或许有人会说,摩托罗拉、三星以及众多国内和国际其它手机品牌也多少影响着中国的手机产业和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诺基亚最独特的影响恐怕还是商业以人为本的文化。 两个橡胶人站着,突然手机响了,一个橡胶人对另一个说:“It’smum(妈妈打来的电话)”。这是诺基亚早期的一个电视广告场景,至今让傅蕾记忆犹新。 傅蕾现为诺基亚全国销售总监,是诺基亚手机销售部门的第一个员工。之前,她在一家国企从事电脑方面工作,判断未来的科技主角将是通信。而昔日的橡胶巨头诺基亚也正将宝押在通信业。抱着拥抱未来的决心,她放弃了优厚的条件,来到了当时不被国人所知的诺基亚。傅蕾告诉《中国企业家》,“‘It’smum’的广告很人性,给我很深印象。” 在当时,高科技的代表还是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冷冰冰形象示人的台式电脑。那时和那之后的几年,电脑最广为传播的是其超凡的计算能力,典型的例子是电脑和人脑的象棋比赛。诺基亚的“humantechnology(以人为本)”的广告为科技产品界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诺基亚其实并不是技术最领先或一直保持第一的公司。但诺基亚却一直很关注个体的使用体验。在诺基亚设计师FrankNuovo看来,“设计的最大灵感来自创造力的自由发挥和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产品需求和不同风格的理解”。基于这种认识,诺基亚人认为手机可以是一个闹钟、一只手表、一个照相机、一个音乐播放器等等。不同的人,对手机会有不同的需求。有人只需要基本的通话的功能,有人需要音乐、游戏、照相等多功能,有人更注重娱乐用途,有人偏重商业用途,甚至还有人把手机当作炫耀品或作为身份的符号。这些种种功能的演进,第一个发明者或许是别的厂商,但诺基亚往往凭着对消费群体的深刻把握,凭着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品牌力,让更多的中国百姓得以更合适的价格享用这些产品。 凭着对人性的洞察和深厚的设计功底,诺基亚的手机设计成了业界公认的样板。而中国本土的一些品牌在功能键等方面的设计更是全盘拷贝诺基亚。 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不仅贯穿于诺基亚的产品设计、诺基亚的组织管理,不仅影响着诺基亚自身,让诺基亚从多次危机中再次走向辉煌,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各个行业的设计文化,直接影响着诺基亚的分销商、配件商等合作伙伴,乃至整个商业生态环境,并最终让每个用户受益。在本刊进行的一项调查中,诺基亚为代表的欧洲企业是受公众评价最高的跨国公司。 诺基亚中国公司前总裁何庆源在加盟诺基亚之前,曾在摩托罗拉和北电两个北美公司工作后,他曾提到欧美两种文化的差异:“在北美公司所形成的push(推动式的)管理风格,在诺基亚这样的北欧公司失灵了。上层的战略决定似乎跟下层根本没什么关系。”后来,何庆源慢慢明白了,“在诺基亚,每件事情都需要沟通,在团队内部,如果不与中层及基层人员进行单项沟通是根本不解决问题的。” 对待分销商,诺基亚同样不会因为自身的强势地位,而强迫对方如何做。在当下黑手机横行的形势下,诺基亚反复同分销商谈利弊。面对比较强势的零售终端渠道国美,诺基亚也总是反复跟对方沟通维护价格稳定,实现多方共赢的重要性。这种对外沟通所表现的人本文化,诺基亚称之为企业责任,认为是行业领导者必须完成的维护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责任。 只是,商业的逐利同人性及各方利益总会有矛盾,诺基亚以人为本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