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晓波 UT斯达康的日渐式微,展现出市场化力量在垄断性行业中游猎的又一次挫败。 在即将过去的2007年度,中国的IT世界风云变幻,公司盈利的逻辑随着技术的更迭和市场的创新一日三变。那些在过去几年里颇受追捧的模式,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其中,UT斯达康的日渐式微最具典型性。它展现出市场化力量在垄断性行业中游猎的又一次挫败。
![猎人 边缘 游猎在垄断边缘的“鹰”](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02619806106.jpeg)
虎口拔牙的鹰 19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手机的普及,移动通讯产业空前兴旺。而控制这个市场的是两大移动服务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它们赚得盆满钵盈。而过去的行业老大中国电信,则因只能从事固定电话业务而无法分到一瓢羹。 就在这时,曾经在著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中国留学生吴鹰看到了切入的商机,他把一项由日本人发明的PHS(流动市话)无线技术引入到了中国。这种技术可利用已有的固定电话网,以无线接入的方式提供无线通信服务。它最大的弱点是信号差,因此在日本是一个被放弃的边缘性技术。可在中国,它却成了中国电信曲线进入移动电信市场的“救命稻草”。而两大移动服务商高昂的通话服务费用,无疑为中国电信的进入提供了巨大的利益空间。 吴鹰的UT斯达康成了PHS项目的设备供应商,他为这款手机起名叫“小灵通”。1997年12月,第一个小灵通无线市话试点在浙江余杭开通,当地消费者被告知:同样一通电话,小灵通和GSM之间价差在10倍左右!仅仅3个月,余杭的小灵通用户数就赶上了移动和联通用户的总和。小灵通很快在浙江全境普及,并迅速被中国电信视为分抢移动业务的“惟一法宝”。 就这样,一项边缘技术意外地在中国引爆了一场垄断企业之间的电信大战。中国电信在全国上百个城市同时推广小灵通,而各地的移动服务商则一面狙击小灵通的进入,一面不断紧急上告信息产业部。后者左右为难,一会儿宣布“小灵通是落后的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要限制发展”,一会儿又宣称“小灵通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有条件地允许中国电信从事该业务”。 最轰动一时的新闻发生在2000年的甘肃兰州。兰州电信给小灵通放了一个“6”字头的局号,而兰州移动不承认这个“没有经过信息产业部批准的号码”,拒绝让它进入移动网。一向牛气的兰州电信一气之下就干脆断了整个移动网与电信固定网的联系,使几十万用户在数十小时内手机与固定电话之间无法联系。 到2001年,除了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大城市外,小灵通业务全线开通,用户超过6000万。 中国电信对小灵通的强势推广,自然让设备供应商UT斯达康获得惊人成长。2000年3月3日,UT斯达康在美国上市,在此后连续的17个季度里,其业绩表现都超过了华尔街的预期。即便是在纳斯达克股灾期间,它也是表现最为优异的中国股。2002年,UT斯达康市值高达260亿元,竟超过思科!一脸切·格瓦拉式络腮胡的吴鹰被视为传奇式的CEO,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人物”和“2001年中国十大最聚人气企业家”,美国《商业周刊》还曾将他选为拯救亚洲金融危机的“亚洲50位明星”之一。 难以复制的鹰 让人唏嘘的是,UT斯达康的衰落同样因于垄断行业的变局。 2005年,中国电信决定减少在小灵通上的投资,储备资金准备未来的3G网络建设。UT斯达康的收入当年锐减30%。吴鹰做出向IPTV(互动电视)业务转型的决策,IPTV又关联到两大垄断利益集团——电信与广电的利益分割。吴鹰显然想靠游猎其间再次“复制”小灵通的奇迹,可惜他这次没能成功。2005年,UT斯达康报亏,市值缩水九成,并被纳斯达克警告“摘牌”。 2007年6月1日,吴鹰黯然离职。9月初,业界传出UT斯达康有可能被收购的传闻。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中国商业故事。垄断令“鹰”一日腾空,又让其旦夕折翼。 (本文作者系财经作家、蓝狮子图书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