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政府部门推出南辕北辙的数字统计的现象直至现在仍旧非常普遍
作者:王琦
“房价还得涨吧?”、“这回楼市得多转空了吧?”、“深圳(广州、上海、北京)跌了吗?”、“楼市拐点到了吗?”,从9月底到12月底,短短3个月时间,中国全民话题——“房价”——在不断调整方向。管中窥豹:曾经拉不住缰绳的野马一样狂奔的房价,已经开始下跌或者有了下跌前的迹象。 几位地产大佬如万科王石、SOHO潘石屹、华远任志强等都出来表了态。看似各有千秋甚至背道而驰的观点,实质判断并无二致:全国性的房价拐点没有也不可能出现,个别城市则难免下跌的命运。 这是地产商扮“好孩子”对政府示好,还是面对珠三角房价已经下跌不得不道破现实,又或者是在全国楼市崩盘之前自己戳穿几个泡沫降低暴跌的风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在脑子里回放一下在“房价必涨”时期的讨论,不难发现,很多当时看上去“丹书铁券”一样靠得住的房价支撑要素,现在看来虚弱得不堪一击。 以“刚需”为例。“刚性需求“——这个一度被视作支撑房价的中坚力量——忽然在一夜间消失了。面对深圳房价下跌15%-30%、广州房价下跌10%、上海成交量连续五个月下降、北京打折促销新盘均价跌破15000元/平方米,传说中的中国中产阶层整体人间蒸发,不买房不换房;未婚女青年似乎忽然改了主意,不是没有房子不嫁了;强悍的家族经济力量中了“化骨绵掌”,六个人买一套房子的家庭纷纷放弃了5000年的三纲五常;对了,还有,城市化、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的一浪接一浪的购房需求退潮了。现在别怪“别有用心的人”发现了“刚需”这一利器吹起了房地产泡沫,静下心来想想,您没有在房价暴涨的时候推心置腹地劝过别人赶紧买房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有钱人多了去了,你不买有人买啊!”言犹在耳吧。 如果说中国人没见过世面看到房价大涨就昏了头,这次房价下跌(至少企稳)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政策对了症?就真得冷静想想。国庆长假之前《359号文件》出台,近期《补充文件》公告,对购买第二套房贷款的限制,打压了投资客和换房者的购房热情,市场安静了。很多被视作板上钉钉的“刚需”,其实是投资和改善住房水平的需求。只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没有慧眼看不清而已。 满城尽是糊涂人?恐怕不是。12月18日,央行公布副行长刘士余在“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专题会议”上的内部讲话,刘行长承认:“目前投资与炒房的行为较普遍”。执掌中国经济战车的领导们心里明镜似也。只是,为什么刘行长们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数据从来在市场上拿不到(事实上,撰写本文最耗时的一段就是对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四个城市房价下跌和交易量减少数据的查找、考据和论证。坦白说,我至今对那几个数字仍旧心存疑虑。如有讹误,概不负责)?不同政府部门推出南辕北辙的数字统计的现象直至现在仍旧非常普遍。不解决这些问题,对房价的判断仍旧要建立在雾里看花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