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生物制药研发外包服务的中国公司,在最近的几年里突飞猛进。
撰稿/黄祺(记者)
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当这幅照片出现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动物类摄影奖5位评委面前时,每个人都被深深地震撼:猕猴被束缚在简易的铁丝网里,它们蜷曲身体,唯一能够延伸出网外的是眼神。一些猕猴相互打量,一些则望着天空,左下角的一只猕猴,似乎看懂了李风的镜头,镜头把这群猕猴的生命定格下来。 5位评委一致同意将2007年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奖动物类一等奖颁发给这幅《等待做实验的猴子》,湖北籍摄影师李风,因此成为获得这一奖项的首位中国人。 李风最早了解实验动物是在“非典”以后,武汉大学一个研究所研发非典疫苗,科研人员为实验中死亡的猕猴立碑纪念,李风报道了这个新闻,从此开始关注实验动物。通过拍摄,李风越来越能理解科研中使用实验动物的两难境地,出于对动物的喜爱,他为这些无辜动物的命运感到伤心,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目前确实无法离开它们。“我拍这张照片,是为了提醒人们善待动物,并向为了人类健康贡献生命的实验动物表达敬意。” 《等待做实验的猴子》获奖,让李风的提醒被更多的人看到,国内许多媒体开始关注实验动物。事实上,中国的实验动物产业在2000年以后迎来迅猛发展的阶段。长期从事实验动物研究并呼吁动物福利的金玫蕾,很高兴有那么多人开始关注实验动物。图片中的猕猴,来自于湖北宜昌一家没有获得实验动物养殖许可证的机构,金玫蕾看到照片上这些猕猴的第一个反应是:“怎么能这样装载实验动物呢?”照片上运输实验动物的条件远远达不到国家对实验动物养殖、运输的标准。 中国的实验动物养殖和使用,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只是在少数地区,非正规的养殖和使用仍然存在。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的实验动物产业发展水平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的1990年代,随着管理制度的完善,实验动物的质量越来越得到国内外科研使用者的认可,而价格低廉让中国的实验动物产品更具有吸引力。 把动物实验包给中国人 2000年公司成立时,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被隐埋在上海张江大大小小的生物公司之中,悄无声息。但2007年,这家公司开始崭露头角,登陆纽交所,到了2008年初,又收购美国一家企业,让同行刮目相看。药明康德的主要业务是向世界各地的生物制药企业提供实验室研发和研究生产服务,其中一部分业务就是生物或者药物开发中必需的动物实验,服务客户中有9家是全球排名前10位的制药公司。 和这家公司一样,承担生物制药研发外包服务的中国公司,在最近的几年里突飞猛进,并吸引了国外资本的加入。2007年,美国Bridge公司投资400万美元,和北京实验动物中心合建能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动物服务公司。 有媒体报道,据统计,到2008年,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将达到210亿美元,而2005年时中国占整个世界外包市场份额是0.5%。业内人士都乐观地看到,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正在向东方转移,中国、印度已经成为国际生物外包最热门的市场。 除了药明康德一类专业的研发服务公司,中国一些实验动物生产机构也开始开辟委托研究的业务,为国内和国外的企业提供动物实验的服务。上海斯莱克公司总经理徐平介绍说,2004年以前,斯莱克公司全部的业务都是实验动物的生产,2004年以后开始承接研发委托业务,现在委托业务大约占整体业务量的20%,在这些委托业务中,大约30%来自国外企业。 中国实验动物质量的提高是研发委托业务快速发展主要的原因。金玫蕾现在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1982年刚刚到中科院实验动物中心工作时,金玫蕾看到了国内实验动物养殖刚刚起步的状况。“鼠就养在土色的瓦罐里,口上蒙着铁丝网,天冷时顶多放个取暖器。”那是一个“只要活的就是好的”的时代,完全谈不上任何专业化。 1984年,上海建立起第一幢SPF级实验动物房,SPF的意思是“无特定病原体”,“进入动物房的空气经过几次过滤,水、食物都经过高压灭菌,人进入前要洗头洗澡、消毒换衣”。到现在,中国大型实验动物生产机构的养殖条件已经完全符合国际标准。 从1994年颁布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开始,中国实验动物的管理也越来越完善,保留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的许可证制度,让实验动物产业的正规化得到了保障。“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不正规的养殖机构很多,许可证制度实施以后,非法的养殖机构失去了生存空间。”金玫蕾介绍说,质量不过关的动物会影响科研结果,而且,国内外一些专业杂志还要求论文注明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动物的来源,所以,除了少数经济不发达地区还存在不正规的使用以外,非法养殖的实验动物很难找到市场。 吸引国外科研机构或者企业将动物实验包给中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中国,动物实验不会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遭到“动物恐怖主义”的威胁。一位从事实验动物管理的专家曾经留学英国,参观过很多国外的实验动物养殖房,发现动物房不是设在地下室,就是设在顶层,他后来才知道,在英国等国家,实验动物生产常常遭到“动物恐怖主义”的威胁,常常有人闯进动物房,放走养殖动物,甚至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价差制造的吸引力 当然,除了质量和环境,实验动物价格低廉,是国外实验外包进入中国的最大动力。同样的实验动物产品,在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价格相差接近10倍。金玫蕾介绍说,一直以来,我国养殖的实验用猕猴,一大半出口,最近几年出口量才开始下降,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实验外包能力上升。也就是说,由于价格落差的存在,中国养殖的实验动物特别是大型实验动物,一直在国外市场受到欢迎。“在欧洲,实验大动物养殖条件要求很高,一只狗的养殖面积是4-6平方米,成本昂贵。”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副秘书长刘云波说。而在中国,因为资源丰富、人力、饲料等耗费的成本低,价格自然要低很多。 不过,中国实验动物价格比较低廉的原因,还有浓重的“中国式”色彩。国内实验动物养殖的起步是从科研机构、高校、医院开始。“为了满足自己单位的科研需要,像中国科学院这样的单位,开始自己养殖实验动物。”金玫蕾介绍说。这种“体制内”的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目前,国内很多上规模的实验动物养殖机构,仍然归属一些事业单位。 正是由于这种从属于事业单位的“特色”,国内实验动物的供应基本维持着“半计划”的形式,价格也不可能完全由成本和市场竞争决定。 “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有限,如果提高价格,科研人员就用不起实验动物,但现在的价格,让养殖机构利润很低。”上海斯莱克公司总经理徐平说,为了扶植国内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的发展,国内大型实验动物养殖机构的发展还是由政府投资支撑。 为了与科研机构的经费匹配,养殖机构没有动力发展特殊品种,造成国内养殖机构提供的实验动物品系单一。“实验动物价格低,大家都养大路货。比如小鼠有白色的、黑色的,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满足不同的需要,有的适合免疫学研究,有的适合毒理学研究,有的适合行为学研究。国外小鼠有几千种,国内只有十多种。如果养殖特殊品系,成本高,价格贵,卖不出去。”金玫蕾说。 无论怎样的原因,国内实验动物的低价优势,必然会吸引更多海外生物研究中的动物实验进入中国。虽然仍处于“半计划”体制之中,国内大型养殖机构已经开始试水参与市场竞争。斯莱克公司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公司,探索市场化的道路,“面向全国服务,争取走向国际市场”被设定为这家公司的发展目标。 “这几年,上海生产的实验动物,一直供不应求,一些客户甚至要来开后门。”一家实验动物养殖机构的负责人说。上海斯莱克公司2007年的产量是110万只,比10年以前翻8倍以上,但仍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国内外科研机构对实验动物的旺盛需求,再加上国外研发外包流入中国,让实验动物产业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2007年,上海市投资1.8亿元在张江建设上海实验动物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国内最大的实验动物生产基地,在1.6万平方米的平台上,其中1800平方米将用于动物实验服务。 徐平认为,中国的实验动物产业最终将走向市场化,他认为这种改变将出现在5年后。到时,市场竞争比质量、比服务、比价格,将会促进实验动物产业的发展。也许有一天,就像全世界的IT服务外包都在印度一样,中国将成为全球生物研发实验外包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