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涨对石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格局下的油价上涨及其影响



  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下去,高涨的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有何重大影响,都是我们必须研究和面对的问题

    ■刘强

  2007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从60美元一桶迅速飙升到目前的126美元一桶左右,现在再有人预测任何高位的石油价格都不会有人不屑一顾了。如此之快的上涨速度、如此之高的价格,创下了前所未有的记录。高价石油时代的到来给世界上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已经持续了30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的巨大投入,在中国各种资源对外依存度迅速上升的情况下(石油、铁矿石、铜精矿等的对外依存度均接近或超过了50%),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下去,高涨的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有何重大影响,都是我们必须研究和面对的问题。

  石油价格高涨的经济机制

  对石油价格快速上涨的研究中,很多人将其归因于地缘政治和美元的迅速贬值。这种解释尽管反映了石油市场价格的变化,但是一味强调这种看似人为的原因,而忽视了对其背后机制的深入研究。

  地缘政治的确对石油价格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只能是短暂的,不可能具有长期的效果。世界经济已经经历了1973~1974年、1979~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和1990年海湾战争及其后的伊拉克战争导致了石油价格剧烈波动。但是这几次石油价格风波的影响并没有形成持续性的上涨趋势,在期间多次出现了价格急剧下降的逆调整。1986年还出现了所谓的价格雪崩(avalanche),最低的时候回调到10美元一桶左右,从实际价格角度看,已经接近了1973年OPEC第一次干预市场之前的价位。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石油价格也一度下跌到15美元一桶左右。

  但是2004年以后,国际石油价格就开始一路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每一次剧烈上涨都可以找到地缘政治的影子,如伊拉克石油管道遭到袭击、尼日利亚石油设施破坏和绑架事件、委内瑞拉局势不稳、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等等,但是这样的地缘政治事件是无法与导致前几次石油危机的中东战争、伊朗革命、海湾战争这样的事件相提并论的。这些并不十分严重的地缘政治事件甚至一次卡特里纳飓风都能导致石油价格如惊弓之鸟一样向上直冲,并且几乎很少大幅度回调,其背后隐含的机制变化是必须深入研究的。只有研究清楚了机制变化,我们才能制定对症的因应政策,因势利导,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4年之后的石油价格快速上涨,从根本上来说,是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质变造成的。2003年之前,世界经济尽管也保持了基本稳定的增长,但是从对石油产品需求的总量上看,仍然处于石油生产能力的供给范围之内,石油生产能力在一定时间内还存在过剩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当时OPEC无法长期维持高价位的原因,OPEC内部甚至经常出现为争夺市场份额暗地降价的行为,在外部还要面对非OPEC石油生产国的竞争。这一阶段的世界生产能力利用率经常处于70%以下。

  2004年之后,世界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美国经济长期繁荣,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印度、巴西、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开始快速发展,导致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并迅速接近了世界石油供给能力的极限。供给关系的紧张,导致市场上一有风吹草动,就有十分剧烈的反应。

  如果仅从供给关系紧张来解释,还不足以解释清楚石油价格上涨的机制。由于石油以美元标价和结算,美元汇率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但是,对美元汇率,同样我们也不能视之为由美联储随意操纵的外生事件。由于美国经济的火车头地位,美元汇率反映的是世界经济的平衡关系,包括大宗商品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平衡关系。尽管美国人从国际货币地位获得了巨大铸币收益,但这也是世界经济对美国经济稳定器和火车头作用必需付出的奖赏,妄图以欧元、日元在现在就取代美元的地位是不可能的。美国经济利用技术和金融创新,吸引了世界资本的大量流入,过量资本流入引起美元超额供应,刺激了国内消费,同时也产生了美元贬值的压力。国内消费增长引起进口商品增长,拉动了以劳动力为优势出口导向型经济,如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元贬值则必然会导致石油等以美元定价的资源型商品价格的上涨。中国、日本等国出口增长换来了大量美元储备,石油价格上涨导致OPEC等产油国积攒了大量石油美元,这些美元最终还会回流回美国的资本市场,因为美国创新的大量金融服务是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大量回流的美元最终又启动了下一轮的美元贬值、商品需求和资源需求,即进口增长和石油价格上涨。

从这一机制看,可以说,美元贬值、石油涨价是目前国际经济格局和增长机制的必然产物,它并不以个人愿望为转移。但是这一机制对于出口导向型国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风险,那就是大量累计的美元外汇储备导致本国货币升值压力日益增加,在固定汇率制下给中央银行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就是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这一风险由于资源商品大幅涨价带来的导入型供给端通货膨胀压力而更加增大。

  因此,美元贬值与石油价格具有内在的联系,这一机制是中国、美国作为火车头的世界经济快速增长驱动的循环性过程。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这一机制将导致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由于能源替代引起的粮食价格高涨,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石油价格高涨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日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要放在世界经济的大框架下进行,要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也必须在世界经济分工的格局内来考虑。

  在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长期发展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经济目前还扮演着一个低端制造的角色。世界各经济体被分为了五大类型。第一类以中国、印度等国为主组成的低端制造业国家,为世界生产着大批量的低端商品;第二类是以日本、欧洲为主的高端制造业国家,它们制造各种高技术含量的商品;第三类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创新型和高端服务型国家,借助其制度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技术创新和金融服务,吸纳各种金融资源;第四类就是资源型国家,凭借大自然的厚爱,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世界经济提供资源产品;第五类则是非洲、拉美等地的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没有起步。

  在美国、中国共同拉动的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中,各类国家面对美元贬值、石油价格上涨时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美国经济尽管也将支出大量美元购买石油,但是这些美元最终还要回流回来,因此从宏观上来讲,美国经济基本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美国的问题是它需要不断的创新出新的金融产品来满足热钱的投资需求。当它的金融产品出问题的时候,美国和世界经济尤其是金融部门都要受到冲击。次级债危机就是这样产生的。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依靠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大量投入来发展经济的国家,石油价格高涨对中国经济的增长的威胁并不一定很大,这是因为,石油涨价对中国和外国企业是一样的,但是中国商品生产相比其他国家使用更少的石油资源当石油价格上涨之后,相对变穷的西方消费者会更多地购买相对廉价的中国制造商品。

  石油价格高涨真正带给中国的是两方面问题:一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货币政策在汇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平衡问题。

  2006年之前,由于劳动力、资本、资源与环境的不断投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过程中,由于市场扩大、消费曲线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企业生产成本存在一个降低的趋势,这个机制导致了1998年之后价格长期稳定,甚至在部分年份有通缩的趋势。很多人把这种趋势归结为产能过剩。某些年份还采取了“砸锭”这种破坏产能的做法。

  但是在2003年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的来临,资源性投入遇到了存量约束。石油、铁矿石、各种有色金属资源和非金属资源都由于资源紧缺出现了快速价格上涨,污染物排放也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人力资源的紧缺打破了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时代。

  同时,由于中国出口快速增长,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多达15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空间十分有限。如何维持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汇率波动之间的脆弱平衡,是中国经济必须面对的难题。

这两方面问题纠结在一起,要求中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既要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又要从宏观经济方面解决平稳增长问题。

  政策讨论

 油价上涨对石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格局下的油价上涨及其影响

  如前述分析,石油价格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性的价格,它反映了国际经济格局、国内宏观经济和资源经济方面的综合关系。宏观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一是导入型的通货膨胀,二是巨额的外汇储备形成的流动性过剩;微观问题则表现为能源战略选择和能源市场改革问题。

  只有彻底的制度供给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解决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质量问题。但是,试图既解决复杂问题,又不付出改革成本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关键看由谁来付出改革成本。

  目前中国宏观调控的双方政策,既防通货膨胀,又防经济过热,可以说是一种短期的宏观管理政策,并无法解决长期的制度性问题。如果试图在不进行重要改革的前提下实现既定目标,最终只能求助于行政措施,不利于问题的长远解决。本文重点提出以下两方面的政策措施。

  1.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建设现代化的资本市场和金融管理体系

  有管理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为中国增加出口、发展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种制度难以长期持续下去,建立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是中国未来的必然方向。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实现完全可兑换的汇率制度还不成熟,但是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改革路线图,为最终实现自由兑换创造条件。如果仅仅维持目前这种被迫爬行升值的情况,中国经济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只有真正实现了自由兑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度性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才能使中国企业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中国经济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袖之一。

  当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大量的基础制度准备和人才准备。我国金融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银行资产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还没有建立做空机制,金融创新产品缺乏,关键是现代化的金融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这些都要有条不紊地去做,要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制度基础,不能因关注短期问题而忽视了长期发展。

  2.改革国民经济基础价格形成机制,建设重要大宗商品的期货市场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手段配置生产资源和要素的制度安排。但是目前在重要资源商品的定价上基本.还是受到政府部门的很大影响。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现代化的商品市场,由市场决定商品价格。

  石油价格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价格,它的变化对CPI、PPI等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预期有强烈的影响。如果希望控制通货膨胀,当然石油价格越稳定越好。但是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它的价格不受国内政策的控制,如果强行控制石油价格,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价格管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国内外石油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必然会引起油品走私和囤积居奇的行为,这不是通过国家的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的。

  石油等资源型商品一直由中央企业控制,这种控制方式在为国家管理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价格形成机制的不透明和滞后。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买涨不买跌的情况由来已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关键问题在于市场建设的滞后,导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在定价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改革资源商品定价机制,建立大宗资源商品市场的现代市场机制势在必行。当前最紧要的,是首先建立石油产品期货市场,为国内企业对冲国际市场风险提供场所和工具。这个市场可以建在国内的上海、大连等地,也可考虑建在香港,充分利用香港的金融人才资源。

  石油价格政策机制的改革必须要与“养路费改燃油税”的政策同步考虑。从油价上看,中国消费者似乎比美国少花了钱(国内油价相当于美国税前的油价),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汽车的各种成本如养路费、公路收费、保险费,则中国消费者花的钱就很可观了。如果我们能够在放开石油商品价格的同时,取消其他收费,消费者最终还将是受益者。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政策,如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效率,促进产业升级,等等。但是这些相对来讲都是一个技术经济层面的问题,只要技术实现了突破,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摄影杨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2633.html

更多阅读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论文

董世闯09国际物流一班20091220107本文来源于网络从经济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自由竞争原则,自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没了中国会怎么样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当今世界经济在发展中体现出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等特征,并呈现出

油价上涨对股市的影响 什么催生了股市上涨预期

九月底推出的房地产二次调控,包括限购、限外、提高首付比例、减少税费优惠、加快推进房产税试点等严厉措施。先前是不加区分地把投资与投机一起打,现在连首次购房只有能力凑齐二成首付的“刚需”也打掉了。另外,对通胀预期的管理也在相

声明:《油价上涨对石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格局下的油价上涨及其影响》为网友你别皱眉我心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