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研究还意味着也许可以人工制造任何器官,肾、肝、肺、胰腺等,凡是你想得到的,我们都有信心造出来。”
撰稿/金姬(记者)
近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血管修复中心的桃瑞丝·泰勒(DorisA.Taylor)教授给全球220万心力衰竭患者带来一丝希望:她和自己的团队在实验室中成功培养出人造老鼠心脏,这一科学突破的论文发表在今年1月的美国《自然-医学》杂志上。 泰勒这样评价这项试验:“取之自然,浑然天成。”她和团队先对死鼠心脏中原有细胞进行清洗,只留下心室、血管及心脏瓣膜等心脏结构,随后注入一只新生鼠体内未发育完全的心脏细胞,增添富有营养的溶液,让这颗死亡心脏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中生长。 4天后,死亡心脏的基本支架与新注入的心脏细胞开始结合。研究人员用一个起搏器调整两者的结合生长,就像给心脏连接了一个泵,使心脏细胞浸入在液体组织之中,并产生一种模拟的血压动力。8天后,这颗心脏“起死回生”正常运转起来,带动血液循环。 这是全世界首颗在体外可自我生长的活体心脏,如果泰勒的团队完全成功,那么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以用于人体心脏移植领域:把某一颗人类心脏原有细胞去除后,植入待接受移植者的干细胞,再把长出的新心脏植入他的体内,“新心”会像他被摘掉的“旧心”一样被滋养、调整和生长。这样就能大幅降低排异反应,同时解决可移植心脏紧缺的问题。对此,泰勒表示:“我们的目标是用患者的干细胞来建造新心脏。而且,此次研究还意味着也许可以人工制造任何器官,肾、肝、肺、胰腺等,凡是你想得到的,我们都有信心造出来。”这似乎验证了2002年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沃尔特·吉尔伯特的一句话:“用不了50年,人类将能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培育出人体的所有器官。” 对于泰勒团队取得的进展,相同领域的另一位女科学家持有保留态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学会的安尼塔·托马斯博士表示:“我们需要看到这些人造心脏植入动物体内一段时间后的效果。这篇论文的作者掌握了必要技术,但尚未汇报后续情况。我们期待他们下一篇论文面世。” 托马斯博士的谨慎是必要的。人类的现代心脏移植手术只有40年的历史,而利用自体细胞在实验室培育出人类器官组织的组织工程学研究不过开展20多年,人类在这一方面取得的进展十分有限。 2006年4月,美国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培育出再生膀胱,并且顺利移植到7名患者体内。由于人造器官要解决神经支配和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还要保证器官受大脑支配,肌肉可以收缩,因此目前科学家只能制造像膀胱这样结构简单的人体器官,并且也只是用人造的一小块膀胱组织来代替患者体内受损的部分膀胱。而像肝脏这样有几十种以上细胞的人体器官,目前的技术仍无法完整复制。 2006年10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与美国专家合作,把婴儿脐带血中分解出的干细胞放在一个生物反应器里,这种生物反应器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用来模拟失重状态的工具。干细胞在失重状态下迅速繁殖,科学家随后又向容器里投放荷尔蒙和不同化学物,最终使干细胞转变成了肝脏组织。但那并不是完整的肝脏,因为直径不到2.5厘米。研究人员计划在5年时间内,使人造肝脏组织可以用于修复肝脏组织,从而使那些因为受伤、疾病、酗酒等原因导致肝脏受损的人们受益。如果发展顺利,不出15年,利用实验室培育出来的人造肝脏进行整个肝脏移植手术就将成为现实。在人造心脏方面,加拿大多伦多的一所大学在1998年就宣布打算用10年时间培育出可供移植的人造心脏,彻底终结心脏移植手术供体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如今大限将至,这个大学似乎仍处于研究阶段。巧合的是,这一次泰勒也对外表示计划“10年后”造出人体心脏,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