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辉

2007年10月以来,上证综指从6124点一泻千里跌至3000点,周跌幅、季度跌幅和半年跌幅皆创出十几年来之最。如果这种非理性的下跌不及时有效控制,市场将积重难返,甚至给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带来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半年之间中国股市的下挫,相比三年前未股改时的漫长熊市,更具杀伤力和破坏力。 4月20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限售股转让进行了规范。21日,沪市大盘股指闻讯高开210点,但接着一路走低,并在22日跌破3000点的心理大关。显然,市场对这种“挽救”措施并不买账。半年间的暴涨暴跌,使中国股市再次受到“利好麻痹症”、“股市综合症”的袭扰。 如何治疗中国股市病?一方面,应实施温和的调理举措,从治理上市公司、改善法制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完善市场功能等基础制度建设方面入手,以改变印花税收入大于全体上市公司收益的格局,恢复市场的投资机制;及早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变银行、股市两条腿走路的畸形融资格局;尽快开闸融资融券,让市场及早具备最基本的做空功能,以抑制机构对股价的操纵和对冲市场的大幅波动。 另一方面,应开展心理疏导。这实际上应该是投资者教育的内容之一。虽然资本市场具有健康的内在发展动力,但股市风险是始终存在的,这是股市的规律性之一。要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避免投资风险。针对不少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投资的认识能力还不强,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的实际状况,使投资者了解市场存在做空和做多两种趋势,一些股票价格走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当它们的定价已一定程度脱离基本面时,回归其本来的价值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市场的风险真正到来时,当大部分股民已经品尝到风险的滋味时,投资者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市场波动时期更应加强投资者教育,积极进行市场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将投资者教育和利益保护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增强发展证券市场的信心。 当前,市场出现了超过50%以上的非正常震荡,这对整个经济以及所有市场参与者来说,都是有害的。 4月23日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从4月24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由现行的千分之三调整为千分之一。消息一出,市场迅速反应。从规范“大小非”减持行为,到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A股市场从历史最高点下跌5成之后,利好终于接踵而至。但是,由于影响股市运行的一些因素,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所以对以后的发展仍需持理性的乐观。 一个市场要保持平稳,保障其供求平衡是最基本的条件。商品市场是如此,资本市场也不例外。不管用什么方法解决,都要有一个平稳的市场,才能恢复投资者信心,才能找回市场的价值尺度,才能使市场稳定下来,才能稳定市场预期,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好的氛围,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 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仍然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非理性的疯狂上涨要制止,非理性的恐慌下跌也要防止。无视市场非理性的暴跌,片面追求市场化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做法,将会给市场带来极大的风险和沉重打击。作为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我们不能迷信和完全照搬所谓西方成熟市场模式,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前进中的问题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