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遭遇的困难成为经济转型的动力,北京将打造“金融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
作者:本刊特约作者 陈济军/文
近来,我国经济发展遭遇新情况。温家宝总理说:“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困难”与这些新情况的出现有直接的联系。 全球化不断深化, “世界工厂”迫切需要产业升级 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企业盈利增长大幅度减缓,二是物价上涨压力是10年来的最高水平。 那么,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新情况包括哪些方面呢?从内部因素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我国加入WTO已经是第七个年头,其正反方面的各种影响逐渐都体现出来了。在最初的几年,全球资本的中国的重大布局,使得外商直接投资(FDI)持续快速增长,民族资本在国际市场广阔空间的吸引下,也加大了工业领域的投资,一时间,投资、出口双重强力推动下,我国经济增长连年加快。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结果,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096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530亿元。人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换言之,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2001年,城镇单位职工工资平均为10834元,2006年提高到20856元。 一线产业工人收入的提高,与政府关注民生、注重收入分配向合理方向转化的努力有很大关系。但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由宽松向紧张的转变起了很大作用。2008年,是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第一年,对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人工成本影响相当大。我国产品出口在低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正在减小。 人民币升值、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原本利润菲薄,在持续升值、取消退税之下,不少企业的产品出口已经无利可图。 从外部因素角度看,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全球流动性过剩等,对国内物价上涨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 面对这些新情况,发展内需、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产品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将经济发展的重点从第二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是我国适应国际竞争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 天时地利人和, 首都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良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其对比,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要滞后和缓慢。加入WTO以后,这一特点基本没有大的改变。与国际上比较,我国的第二产业强而第三产业弱的情况更显突出。服务业比重不但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即使与俄罗斯、印度相比也低很多。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在全国地区间呈不均衡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北京等大城市率先实现服务业升级、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先天优势。 2008年,必将成为首都金融业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年份。北京市政府推出《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为今后北京金融业大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经济遭遇新情况,原有发展模式迫切需要转变。北京作为首都,土地资源、水资源都非常紧张。从资源禀赋和环保角度来看,发展第二产业几乎没有什么空间。而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会、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持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将北京纳入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之列。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对于北京来说,正当其时。 发展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城市,北京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中国首都,远则对外航线遍及全球各大城市、各大金融中心,近则直接辐射东北亚、中亚各个邻国。对内,地处环渤海地区,背靠内蒙、山西等深具发展潜力的中西部腹地,北倚制造业正在复苏的广阔东北,紧邻天津、河北环海经济带。周边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处在上升阶段,对北京的金融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强烈。更加无可替代的是,长期作为全国各大金融机构的总部所在地,北京天然具有发展国际型金融服务的吸引力,具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强大潜力。 首都还是国际人才荟萃之地,在这方面,国内几乎没有相同级别的竞争对手。最好的院校、最权威的研发机构,丰富多样、高度包容的人文社会环境,为首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加分。 (作者为中信证券宏观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