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工的工资是1200元还是1400元,已经不是行政能说了算,然而美国人却给中国工人“计划”出工资标准来
王安/文
笃定,今年要反思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年。改革开放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至今已经30年了,中国是不是“转”过去了? 经济学家厉以宁近日撰文说,计划经济有两个支柱:一是国有企业制度,另一个是城乡二元结构。 依据这个逻辑,先看国企,是不是有了根本的制度变革?国企从“砸三铁”到“一包就灵”,从“靓女先嫁”到股份制,从上市到混合经济,确实走过曲折甚或痛苦的路,大批前国企员工以“下岗”方式支持了国企改革。 小国企消失了,但是大国企壮大起来了,这些新国企挟垄断之力,名正言顺地“吸取”社会财富,令旁人看得眼晕:这是国企改革追求的目标吗? 特别是行政权力企业化,比如高速公路。本来是政府主导修建的高速公路,有财政的钱,有银行的钱,如今这些投资收回了,还舍不得罢手,怎么办?成立一家有限公司,以公司的名目替政府敛钱。 显然,新国企的壮大不是改革的初衷,虑及虽不茁壮却遍地开花的民企,国企制度改革算是走完了半步吧。 再看城乡二元结构。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人碰了一下这个二元结构,大包干使他们大大“解放”了一把。但后来改革重点进城了,农村被搁置了,至今虽然农人可以进城打工了,可以进城卖菜了,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流动。这就使农人无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城乡差距继续拉大,很不和谐。 美国康州三一学院经济系教授文贯中亦持同样观点。他指出,中国现行土地制度并非出于深思熟虑后的精心设计,它本来只是临时用来替代公社解体后的制度真空,是在仓促之间折衷多方利益之后的一种权宜之计。改革开放30年了,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今天,这种非市场导向的土地制度,还顽固地坚持着,会闹出什么故事呢?文贯中认为,这种土地制度会扭曲所有涉农和非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使中国无法形成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 似乎可以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改革至今,只走了四分之一步。 如此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30年似乎进展不大,一条腿走了半步,另一条腿走了四分之一步,这算不算伟大成就? 这还是要看城乡二元结构。虽然土地制度没有松动,但农人的劳动力价值开始显现出来了,有点市场经济的味道了。不要说像东方集团老板张宏伟一样成功的农人们,就广大农民工的身价也日益提高,以致出现民工荒,以至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说,“要防止务工收入过快增长,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然而,美国人并不把中国看做市场经济国家,提出的最新论据恰恰就是中国工人的工资问题。4月11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调查法则中企业工资标准的规定。在这个针对61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工资标准中,中国仅好过白俄罗斯,位居第二。 美国人认为,中国企业的最低工资为每小时1.06美元,合人民币7.4元,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企业每天支付每个工人的工资应该在59元以上,每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300元。否则,就可能被认定存在倾销行为。 按照经济学原理,劳动力价值主要应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国城乡虽然确实还存在着二元结构,但在民工工资这一块来说,市场确实在起作用。当农村劳动力被吸纳得差不多了,劳动力价格自然就会上涨。但涨多少,是1200元还是1400元,就不是行政能够说了算的了。 然而,大洋对岸的美国人却有本事给中国工人“计划”出工资标准来。美国人是市场经济的,为什么不尊重中国的市场调节?盖因为,美国人并不是从市场经济规则出发,而是以此作为其平衡国际收支的武器,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美国人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为目的,来“计划”他国的经济。 全球化了,计划与市场,时常阵线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