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2)
系列专题:《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自慢》
从热血记者到铁血老板 说起何飞鹏的创业故事,要从1986年的一个决定开始。 那时何飞鹏已在《中国时报》做了4年财经新闻主管,由于报社的影响力,他成为台湾企业界争相巴结的对象,新闻工作的呼风唤雨,让何飞鹏沉溺在权威的光环中,再加上待遇不错,要离开报社的工作,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但外表的风光,抵不过内心的呼唤,何飞鹏知道他人生最精华的时光(30~40岁)已近尾声,34岁的他,如果不做任何变动,那这辈子将老死于《中国时报》,夜深人静、午夜梦回之际,何飞鹏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要继续在《中国时报》工作吗?"何飞鹏的回答是"是!"因为有钱有权,日子过得风光。但这也代表,要维持这样的生活水平,他这辈子就得卖给《中国时报》了。
他再问:"20年后,我在报社会担任什么职位?"会是报社老板余纪忠先生吗?当然不可能,但接下来的职位是社长、总编辑、总经理等,他都可能做到,但何飞鹏都没兴趣,因为这些都不安定。这些年来,他看过太多"长官"高高兴兴上台,凄凄惨惨下台,何飞鹏确定:"如果我无法决定自己的去留,我这辈子都不会快乐!"念头一转,何飞鹏第二天立刻写了辞呈走人。做这个决定,他只花了5分钟。 很会当员工,却不会做主管 离开《中国时报》之后,何飞鹏在一本财经杂志《卓越》短暂担任总编辑,就在第二年(1987年)创办了《商业周刊》。 这并非何飞鹏第一次创业。早在大学时代,他就曾与家人开设"青年商店"(便利商店的前身),但他不会记账也不懂进货,创业处女航很快就触礁了。 第二次创业,何飞鹏27岁,他在天母老家创办《阳明山周刊》。当时他已是《工商时报》员工,在工作与创业无法兼顾下,逃不了关门大吉的命运。 第三次创业,何飞鹏35岁。当时的他历练过记者、编辑、业务、出版等重要职务,已非吴下阿蒙,杂志社的营运模式又比报社简单许多。他自信满满,没想到却经历此生磨难最多的创业之旅。 这次《商业周刊》的创业之举,让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赔光了台币1200万的资本;第二年又集资台币1200万,结果一年之后又将钱全数赔光。一次又一次的增资,何飞鹏和伙伴们借光了能借的钱,负债一度高达新台币1亿元。 "我们几个台湾第一大报的一流记者办的杂志,为什么会沦落到这步田地?"何飞鹏扪心自问。他赫然发现,问题的症结,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就在他这个不会经营事业的创办人身上! "我很会做员工,但做主管却是个白痴!"何飞鹏回忆,创刊第二年,他拥有台湾当时最强的工作团队,但他却因为不会带人、不懂理事、不会管钱,白白让团队在内斗过程中消耗、瓦解。 狠跌了一跤后,他恍然大悟:做员工和当主管,截然不同。记者何飞鹏凡事全力以赴,是个能上马打天下的好员工;但好工作者没有经营管理技巧,不会带领团队,却是个不称职的创业家。打了天下却不懂下马治理,他的努力就显得不切实际、可笑而荒唐!
更多阅读
第5节:大师教你看大势(5)
系列专题:《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大师教你看大势》 我是在过去的那些写作项目之中认识了索罗斯和沃尔克,他们对这一次的计划也十分配合。我认识巴菲特,则碰巧是在一个他已经宣布暂停接受任何采访的时间段内,但是汗牛充栋的材料——有的
第5节:理想是把‘双刃剑‘(5)
系列专题:《职场生存学:潜伏在办公室·第二季》 一个月试行结束,王小峰的媒体报道也告一段落,他准备写报告,提请总公司将"金阳计划"铺开,可一翻本月的销售数据,王小峰却彻底傻眼了。 当月小东区的销售额居然只有往常的三成,也就是说,"
第5节:为什么要评写电影
系列专题:《美国畅销影评写作指导:如何写影评》 第2节 为什么要评写电影 对其他形式的娱乐,我们也很少作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举例来说,我们在观赏一场舞蹈表演或者篮球比赛时,可能会随兴讨论起其中的精妙细微之处,这些评论增添而非
第5节:★早设计更成功(5)
系列专题:《教育界第1畅销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辛先生认为,当年如果他没有对自己的女儿进行人生设计,没有在女儿童年的时候就为她锁定职业目标,没有他的引导和女儿的勤奋努力,女儿就不可能实现今天的理想。 有人问,辛先生的女儿是
第5节:不要在立场上讨价还价(4)
系列专题:《哈佛大学关于谈判的权威指南:谈判力》 在压力之下很难设计最佳解决方案,第三点针对的就是这种困难。在对手面前作出决定往往使你目光短浅。决定越是重要,就越是不能发挥创造性,也就越难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你可以抽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