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力作:美国怎么了》
尼克松对美国政治运行方式的影响,无论如何评价似乎都不为过。毕竟尼克松的做法表明,怎样利用种族裂痕、人们对社会变化的焦虑情绪、对外来威胁的谈虎色变,来将劳工阶层的白人从"新政"联盟中剥离。他还发明了操纵媒体的艺术:福克斯新闻董事长罗杰·艾利斯(Roger Ailes)是尼克松的传媒顾问,在乔·麦金尼斯(Joe McGinniss)1969年的书《出卖总统》(The Selling of the President)中也是主角之一。后来尼克松首开恫吓媒体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在小布什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成功地压制了异议声音。因报道了坏消息便指责新闻媒体的手法,也是他开的先河。 正是在尼克松任内,成功施展下流手段成为了共和党内的晋阶之道。1970年,年轻的卡尔·罗夫(Karl Rove)在从一位民主党候选人那里偷来的竞选信笺上印制推销免费啤酒的虚假传单,破坏了一场竞选集会;次年罗夫从大学辍学,以担任"大学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执行长,那是个有薪酬的职位。两年后罗夫竞选"大学共和党人"主席时以欺骗手段获胜,赞扬他的是时任"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的老布什。 保守主义运动分子为这些做法鼓掌,但他们不喜欢尼克松的政策。当《大风暴之前》一书作者里克o波斯坦因(向一群保守派)讲述保守派在尼克松政府的下流手段中扮演的角色时,一位听众抗议说,尼克松当时并非保守派分子。他还说:"直到‘水门‘事件后,我才开始喜欢尼克松。" 的确,尼克松的实际政策与他的政治手腕不同,完全不符合保守主义运动分子的期待。在国内事务的治理上,他是一位温和派,甚至可谓是自由派。他增税、扩大环境管制,甚至准备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在对外事务上他展现出同样的务实作风,既与中国开启对话,同时又继续打击越南。后来证明,尼克松讨厌很多东西,但他并不和保守主义运动一样讨厌政府干预与福利国家。无论如何,在那时,保守主义运动的时机尚未成熟。 某种意义上而言,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守主义的处境类似于"新政"运动前身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处境。理念、组织与知识骨干均已完备。但要取得权力,该运动需要一场危机。 它得到的是一场内外交攻的双重危机。 在外交事务上,继越南战争之后,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以及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与人质危机的耻辱,滋长了焦虑情绪。在国内战线上,政策失误与能源危机两面夹攻,带来了滞胀的噩梦,失业率高涨,通货膨胀率达两位数。 现在回头来看,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担心似乎是杞人忧天;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对美国而言的确是挫折,但很难说如果采取咄咄逼人的对外政策会有什么效果,或许只会让形势恶化。至于经济危机,其原因一是运气不佳,二是货币政策不当,与自由主义都毫无关系。
![第46节:保守主义运动(1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24632668172.jpeg)
但是,20世纪70年代的阴郁情绪为保守主义运动分子提供了机会,使其得以宣称自由主义政策已不足为信。而这一势力新增的运动很快就取得战果,大大逆转了"新政"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