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们发行第一个QD时候,感觉到自己很有点儿像义和团
文|高良玉
为什么要发QDII? 在答这个题之前,让我找找理由吧。 第一个原因就是QD的投资人在寻求价值。没错,中国是“快速增长经济体”,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到全球,就会看到其他市场的股票收益率水平,完全不逊色于中国A股市场。如果按照三年历史数据看的话,股指涨幅最大的市场是秘鲁,涨幅达到700%;其次是乌克兰股市,股指涨幅达到677%。实际上,中国A股的平均涨幅在550%左右。 政策制订者和学者不要低估国内的投资者的国际化素养,他们已经看到国际化的机会,但是没有渠道。所以QD推出来,认购岂止是火爆能形容。上投摩根的发行规模达到了1100亿,而有些QD的发行规模,已经可与发展多年的A股基金媲美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规避风险。根据我们的统计,在过去12个月当中,中国平均市盈率的数字,不管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在近30个国家的股市中,是最高的。中国A股7月份的静态市盈率达到51.77,而后更高,当然目前经过一轮调整有所下降。绝大多数国家的市盈率水平应该在11—15之间,目前市盈率水平跟我们接近的也只有日本。 而从国内的市场的结构分析,目前国企法律上可以流通的、但实际上还没有流通的股权占整个市场流通市值的比例达到60%左右——这个比例在全球市场又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而且各地国资委对国企的持股比例一般又要求超过50%,随着大型央企的回归,这一比例仍会持续上升,同时又使得市场的流动性不断下降,而基金积聚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要回避A股单一市场高市盈率和流动性差的风险,那么通过QD进行国际化投资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宏观形势的变化:在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存量和增量都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也需要寻找一个分散外汇投资的渠道。目前国际上的基金业早已完成国际化,资源配置、投资配置都是全球化。虽然国内59家基金公司已经有28家是合资的基金公司,可以说部分中国金融行业的产业资本已经国际化,但是投资的标的主要还是A股股票,距离全球化投资配置还很远——这也是要通过QD解决的问题。 其实问题至此已经不再成立。 目前国内基金公司已经有四家发行了QD。QD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一个分散风险的组合理论。只在一个国家寻找的机会不如在更多的国家寻找机会,去分散风险,分散组合,这样能够为提供更高的收益选择,分散更多的风险。 实际上我们发行第一个QD时候,感觉到自己很有点儿像义和团。我们面对的是洋枪洋炮,数理模型武装到牙齿,思路理念千锤百炼,国内基金怎么跟它们竞争?有什么技术可以依靠?有什么水平? 我们做QD的时候采取自主的策略,这当然是非常辛苦,也很难实现。但是总不能选择投降的策略——就是能力达不到,只好把资产全权委托外方机构管理。但是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金融业国际化的早期都是采取这种策略。好处是国际化很快就能发行产品并进行投资,但是缺陷也显而易见,经过若干年之后仍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基金公司,因为既没有投资研究团队,也不具备在海外市场博弈能力,同时还没有掌握国际股东的营销机构,从此后只能依附在外资管理机构身上。 不过在发行QD并运作一段时间之后,我感觉到中国的基金公司还是有机会的。一方面QD为国内基金提供了非常好的产品,而且在国际化对外投资的过程当中可以学习欧美主流基金公司优良的投资、研究机制,全面提升自身投资研究的能力;可以学习几百年以来国际基金公司风险控制的技术。可以说,QD为中国基金国际化提供了捷径。 经过反思,我认为在金融行业跟其他传统产业不一样——就是这行业不需要专利技术。全世界的投资理念在哲学层次上都是一样的,可能有流派区别,可能有操作技巧差异,但是投资理念的终极指向是一致的。即使是巴菲特、索罗斯也不会超过这个范围。 凭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行业上又没有技术壁垒,我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基金公司,完全有可能在国际浪潮当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作者为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