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宁 中国已经有多少家族企业做到行业龙头,甚至是世界第一,但是依旧潜行低调?
![傅氏集团傅利豪宅 傅氏集团国际化新解](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25469198733.jpeg)
这恐怕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而傅氏国际显然是刚刚浮出水面的一家。如果不是傅氏国际完成对美国最大双金属生产商科普威公司的收购,傅氏的当家人傅利恐怕依旧做自己的全球行业“隐形冠军”。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傅氏国际已经走出关键的三步:反向收购借壳登陆OTCBB,转版NASDAQ全球市场,收购科普威。 2001年开始成立的傅氏国际前身傅氏双金属刚刚走过6个年头,它还将带给我们什么惊喜? 产品国际化 东方君悦酒店的傅利持镶钻的手机,体格魁伟,口气中自有杀伐决断的气质,说起国际化道路,还是有些感慨:“收购美国科普威,我飞了20多个钟头,从一个小公司做到全球第一,我们用了近十年。” 1998年的傅利,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正在渴望更大的事业企图。经过多方调研考证,傅利把目光瞄准了在中国还是空白的双金属线缆行业。他不惜重金,支持、参与铜包铝、铜包钢线缆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当年傅利投资1200万元成立了大连傅氏双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在实践中傅利觉察到,铜在通讯、电力等行业应用广泛,“铜包铝线”、“铜包铝镁合金线”“铜包钢线”都是新型复合材料,比纯铜线价格低、抗拉强度大、重量轻,同时兼具纯铜线良好的性能,是铜线最理想的换代产品,一旦在通讯、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领域进入商业应用,市场空间巨大。于是从2001年开始,双金属线生产成为傅氏集团的主打产业。 2001年底傅利力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金属线缆新产品正式投产,成为国内首家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50多种“铜包铝线”和“铜包钢线”系列产品的公司,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美国ASTMB566标准(用于铜包铝导线)和美国ASTMB452标准(用于铜包钢导线)。而在制造工艺上,傅氏双金属线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包覆拉制法”,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美国科普威公司产品的水平,而产品的销售价格也比该公司低30%,从而迅速使傅氏的产品在国内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以及全球市场在通讯、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和电力等领域对于双金属的需求日益增长,傅氏也进入高速增长期。2003年傅氏又投资新建了拥用14条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生产线的新厂区,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铜包铝导线”和“铜包钢导线”的生产基地。 双金属产品虽然高速发展,原有的铜束线仍旧占据市场一席之地。傅利认为,必须从战略上对铜束线材料来一场变革。傅利此后专门和丰田、本田等公司的汽车铜束线的供应商进行谈判,酝酿由双金属束线取代铜束线。 据傅氏国际总裁杨钺的介绍,铜束线是汽车电路系统普遍使用的材料,铜包铝束线与铜束线的性能相同。一辆汽车中使用的铜束线重量约17公斤,如果采用铜包铝束线替代铜束线,一辆汽车可减少重量12-13公斤。这将为长期运行的汽车降低可观的燃料消耗。而且在价格上铜包铝束线至少要比铜束线低30%,用铜包铝束线取代铜束线会降低汽车制造成本。随后日本汽车生产商开始与傅氏国际达成了用铜包铝束线逐步代替铜束线的计划。傅利的战略眼光得到又一次验证。 资本国际化 然而,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傅氏国际遇到了很多民营科技企业所碰到的同样难题——资金实力成为傅氏国际快速做大的主要障碍。 傅利说,当时,傅氏也考虑在国内上市,但由于国内证券市场正处于比较混乱时期,股改当中,中小企业上市停滞,公司决定开始运作海外上市融资。首先选择了香港、新加坡和美国这三个市场。经过比较,虽然在美国上市成本要高些,但市场比较活跃,融资量也比较大,最终选择了美国市场。 2004年10月起,傅氏将其当时拥有的一个注册商标,两项获得授权的专利,以及5项正在申请的专利一道打包,通过大连中大知识产权评估事务所进行评估鉴定。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调研考察,中大评估事务所对傅氏的知识资产作出的评估价格为7032.4万元。通过对企业无形知识资产的评估而成为有形资产,并进入公司财务账内,为傅氏海外融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05年1月,傅氏通过与美国红木投资公司接触,确定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做上市前期审计、商业计划书、招股说明书,协助傅氏开展各种上市宣传活动。经过顾问委员会和昆士兄弟投资公司的努力,傅氏公司赴美国路演取得巨大效果,成功吸引了中美基金(ChinamericaFund)、第一威信(FirstWilshire)、铂普资产管理(PopeAssetManagement)等6个机构投资者,融资1200万美元,傅氏出让21.5%的股份。在与融资同时进行的反向收购交易中,傅氏购买了壳公司美国平行技术公司,于2005年12月14日,在美国OTCBB市场上市。上市后傅氏公司市值为5700万美元,共发行约2000万股,每股2.83美元。 2007年1月,傅氏国际通过于美国著名的对冲基金Citadel达成交易,实现二次融资6000万美元。2007年8月31日傅氏国际(原OTCBB:FSIN.OB)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全球市场挂牌交易,代码Nasdaq:FSIN,成功转板。 从美国资本市场融来的资金已成为傅氏国际发展生产所需的大部分资金来源,正是凭借资本国际化的强力支持,傅氏国际实现了家族企业的三次跳跃。上市前傅氏国际有14条生产线,2005年产量5500吨,盈利700万美元;第一次融资后,生产线增加到25条,2006年产量1.1万吨,盈利1900万美元;2007年初第二次融资后,生产线增加到46条,2007年预计产量2万吨,盈利2100万美元。 布局国际化 2007年10月30日傅氏国际(Nasdaq:FSIN)宣布完成对美国最大的双金属线缆制造商科普威双金属公司的收购。 总裁杨钺说,收购后傅氏国际在中国以至世界范围内的双金属线缆制造及供应行业将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傅氏集团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的12个月内,合并后公司创造收入约一亿五千二百万美金,公司客户也将覆盖全球范围内各个行业包括通讯、电子、汽车、民用事业。 傅利说,“科普威专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线将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随着生产的继续扩大,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在中国和美国的市场领导地位。” 傅利表示,科普威在美国和欧洲的经营已经颇具规模,这对于我们目前在中国现有的经营而言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并且也为公司实现全球化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使得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分配生产。同时我们可以提高经营的灵活性,并且缩减发货时间和缩短对客户需求的反馈时间。 据傅氏国际集团CFO王文兵介绍,科普威在此次并购中的估值为2250万美元,其中的800万美金,傅氏国际将通过承债方式进行支付,其余部分将利用近期私募新股的所得来支付。 “傅氏的收购和上市,可以说为中国民营企业出海上市、海外收购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它具有可复制性。”王文兵说。为了完成对科普威的收购,傅氏再次通过私募融资3900万美元,而投资者包括美国重量级的大基金JanusFund,JohnHancockFund,以及高盛,摩根斯坦利,Blackrive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