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不仅是从PC转移到手机,还是互联网主导权从美国移到东亚的转折点。
2007是Web2.0概念暴炒的最后一年,当所有事都冠上2.0,从网络到营销到投资,市场和读者一再被一个单薄的观念疲劳轰炸,也到了忍耐2.0的时候,谁再多提起这个词就要犯众怒,实在是够了。
2.0这个概念,最早从美国女性趋势专家伊瑟·戴森(EstherDyson)所出的书《版本2.0》(Release2.0)演生而来,在美国也因而发展出一本专谈互联网商业的杂志《Business2.0》,并在2004年被美国互联网圈子借用,以Web2.0来描述走出2000年谷底的互联网行业。 2.0被到处借用,与其说它的影响力铺天盖地,遍及全球,不如说是在以信息如光速流动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却面临词穷和概念贫乏的窘况,全世界都一样。 各种商业模式不断出现,但是表达能力不断下降,只能一再用同样的词汇和语境来表达不同的事,但最终却殊途同归,都讲成一件事。 连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描述他的世界观时,也用“全球化1.0”,“全球化2.0”,“全球化3.0”来划分,并被世界各地读者奉为圭臬,你就知道2.0这个词泛滥的程度比黄河决堤还快。 我对2.0已完全倒尽胃口,Web2.0和所有的2.0都让它留在2007吧!我更关心的是,Web3.0会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会来? 到2007年底,全球互联网民人数已达到12亿,对这群人来说,下一个大的应用和变化会来自那里,就是Web3.0的可能方向。很明显的,”移动互联网”或”无线互联网”是最有机会的。自英国科学家柏纳斯·李(TimBerners-Lee)在1989年发明了Web之后,它的应用始终是在PC的界面上,所有的服务也都围绕在PC的环境里头开发出来。 但是,PC终究太复杂了,它永远没办法像手机那样随开即用,这也是手机年销量在1999年追上PC之后,如今双方年销量拉开为10∶1的原因。因此,Web要跳脱书桌和办公桌前的屏幕,进入一般人生活,关键不在于它在PC界面上如何精进,而在于它如何更快更紧密地和手机结合。 之前,有评论说手机屏幕太小,后来有翻盖机和滑盖机(键盘从下面或侧面出来),让屏幕可以扩大,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有评论说传输速度太慢,现在则有Wi-Fi和3G可用;也有评论说手机键盘太小,不适合写邮件,但手大脚大的老美在黑莓机上一样打的很开心;也有评论说手机屏幕不适合阅读,但amazon.com最近推出的电子阅读器Kindle,造型看起来就有手机影子,想必是在为手机做为电子书探路。 总之,这些大部份都是技术问题,而不是使用习惯问题,而技术问题比起使用习惯问题要好解决多了。特别在东亚地区,日本和韩国目前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都属于世界上走得最快的一群,而中国则以近5亿手机用户高居世界第一,很可能成为全球手机上网人口最多的国家。 Web3.0不仅是从PC转移到手机,还是互联网主导权从美国移到东亚的转折点。当然,这件事可能会发生,但未必会发生。在中国,目前手机运营商掌握的权力过大,以致于整条产业链上的参与者与其相较之下,都处于极度弱势,非常不利创新服务的产生。 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放,不管在经营执照和业务方面,甚至像美国在1996年通过”电信法案”(TelecomAct)那样的魄力,大举松绑行业管制,才有了后来风起云涌的互联网行业。近几年在美国开始讨论的“第二代互联网”(internet2),也主张把网络提供者和服务提供者分开,各做自己擅长的事。 这很有可能是中国社会一次蛙跳的机会,从国家竞争力到个人生产力,能大幅攀升。但我们先不必过度乐观。不过,明年第一季度iPhone在国内上市,第二季度因奥运而开放3G,关于Web3.0的期待,虽然迟但总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