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力作:美国怎么了》
"镀金年代"不平等的持续
![第9节:长镀金年代(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25944953540.jpeg)
对于"长镀金年代"大部分时间里美国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情况,我们并无详细的数据。不过,却有足够的证据表明,1900年左右的美国是个很不平等的社会--这一点,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也许更令人意外的是,证据还显示,不平等程度在整个20年代几乎毫无变化。 这是个重要的信息。极度不平等局面在整个"爵士乐时代"(Jazz Age,从一战结束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间的时期)的持续,是支撑本书一个中心论点的第一条论据。这个论点是:中产阶级社会并不会随经济的成熟自动出现,而是必须由政治举措来创造。我们手上有关20世纪早期的数据没有一项显示说,美国是自然而然地演进为那个我所生长的相对平等的社会的。那个社会的形成要靠罗斯福与"新政"。 有什么证据表明,"镀金年代"就最关键的特征而言,确实贯穿了20世纪20年代呢?不需翔实的统计数据便能计算出的一个有用的数字,就是美国超级富豪的人数。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布拉德福特·德龙(J. Bradford DeLong)曾计算过"亿万富翁"的人数,他对"亿万富翁"的定义是,财富超过两万名普通美国工人年产总值的人(在他给出这一衡量尺度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数字约为10亿美元,但今天已接近20亿美元)。根据德龙的计算,1900年美国有22名亿万富翁,到1925年达到32个。可见在整个"进步时代",亿万富翁人数的增速与人口增速大致相当。只是在"新政"实施后,亿万富翁才大体退出人们的视野,在1957年降到16名,1968年降到13名(当今有约160名美国人符合德龙设定的标准。) "镀金年代"的亿万富翁恰在人们意料之中:那是一些些以不义手段暴富的人,从铁路、制造业及石油、煤炭等开采业中大发横财的人。1915年洛克菲勒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两位钢铁大佬亨利·费利克与安德鲁·卡耐基,然后是一群铁路修建商和金融家,以及亨利·福特。 亿万富翁的数目这项证据,与大地产规模等其余证据吻合,都说明20世纪20年代末财富集中于最富阶层的程度与1900年大体相当。之后,随着"新政"时代的到来,这一集中程度便迅速降低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几十年里,"镀金年代"的种种不平等都成了远去的传说,所有人都相信那样的社会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它现已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