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规模较小的二线厂商,在保持个性化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产销规模本身就是一种矛盾。
本刊记者 陈亮
波澜再现,最近国内PC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海尔(www.haier.cn)电脑高调北伐,在北京设立了运营中心,另一个则是TCL(www.tcl.com.cn)正式宣布出售PC业务,其82%的股权以4000万元的价格易主给一家成立不足9个月的投资公司,曾经在TCL集团战略中占据显要地位的电脑业务被彻底边缘化。 同样是家电行业进军IT产业的成功典范,两家企业的电脑业务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可谓冰火两重天。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何在?首当其冲的是PC领域日趋显著的规模效应。根据IDC(www.idc.com.cn)今年第三季度的全球PC业报告,领先的惠普(www.hp.com.cn)、戴尔(www.dell.com.cn)、联想(www.lenovo.com.cn)和Acer(www.acer.com.cn)都扩大了销售收入,留给二线PC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窄。作为规模较小的二线厂商,其首要任务就是在保持个性化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产销规模,才能在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海尔电脑可以说是最近两年国内PC市场一匹最大的黑马。海尔电脑总经理方纯松说,“海尔意识到,迅速扩大规模是关系到PC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公司千方百计扩大销售,一切以“上量”为标准,而不是利润率。因此海尔在短短两年内,其笔记本产品快速提升到了国产品牌第二的位置,仅次于联想。反观TCL,也曾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推出了一系列外形吸引人的消费类PC产品,如女性PC、游戏PC等,但未能及时壮大规模,对企业的生存而言始终是一种隐患。 两家集团各自战略的侧重点不同也是造成其电脑业务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对海尔来说,在自身家电产品站稳了国内外市场之后,张瑞敏已经将IT业务视为未来的重点发展业务,并以此作为拉近海尔同三星(www.samsung.com.cn)这样的消费电子品牌的差距的重要举措。不久前英特尔(www.intel.com.cn)CEO欧德宁访华同海尔电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时,张瑞敏就亲自参与,表现了其对电脑业务的器重。而在TCL内部,由于国际化失利,TCL集团近年的主旋律就是战略收缩,要回归到家电主业上来,缺少资源支持的电脑业务被边缘化,实属无奈。在海外市场的不同表现也是催化剂之一。海尔是国内最早进行国际化的公司,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海尔在海外市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基础,这给其电脑业务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TCL的国际化道路属于跨国并购的闪电战,风险相对较高,在并购阿尔卡特(www.alcatel-sbell.com.cn)手机业务失利以来,公司的资金链一直吃紧,无力对PC业务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这就给该业务蒙上了一层阴影。 值得注意的是,海尔北上进京,并非意味着它已经跻身国内一线军团。联想、惠普、戴尔、方正(www.founder.com.cn)依然在国内市场上名列前茅,海尔要想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完成其不久前制定的宏伟目标,根据该计划,海尔电脑要在明年实现台式机增长200%、笔记本增长300%。“将总部迁到北京中关村,对海尔电脑主要是起到一种品牌提升的作用。”方纯松说,“相比青岛,这里的办公成本更高,但是同上游企业合作更顺畅、行业信息获取更快速、对人才吸引力更大,综合而言,还是利大于弊的。” 海尔的风光掩盖不住国内二线PC厂商的集体溃败。在恒生(www.hengseng.com.cn)、紫光、TCL等一个个品牌黯然失色的时候,二线PC经营者们更要明白,在已经进入寡头时代的PC业,人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