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润推出的《2007套现富豪榜》,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审视富豪的新视角:他们为什么要套现?这到底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趋势?我们又该给予怎样的反思和审视?
文/付廷席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将企业家们的套现动机划分为以下几类: 经¬营智慧型 凭借企业家敏感的商业触角,判断当时高企的股价未必能长久,趁高套一部分现金,实现风险规避与利益锁定。这类套现应当占套现者的主流。 挑战自我型 富豪们在Ô¬有领域已¾¬功成名就,激发了他们对自身潜能的再挑战,希望从原¬有成果中转移一部分资本到其他领域去博取更多利益,挑战和锻炼自己跨界¾¬营、驾驭财富和资源的能力。这在机遇大于风险的新兴市场,非常普遍。尤其在以治国、平天下为优秀男人评价标准的中国,企业家在市场景气上升时,高估自己能量,四面出击,到处播种的例子历来层出不穷。 模式转变型 过去做生意,先是为自己积累财富,做大时,往往是为银行和投资者挣钱。今天的资本市场已经发育成熟,VC、PE大行其道。像沈南鹏那样以老板和顾问双重身份,去寻找像自己当年那样拼命工作的创业者,让他们为自己赚钱,又落个助人为乐的好名声、好心情,这种职业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许多功成名就的企业家首选。以征战杀伐闻名的黄光裕都不计市场臧否,套巨资与海外机构成立PE,足见这种活法和赚钱模式有多大的诱惑。从企业家到资本家,从为资本家赚钱到当资本家赚钱,赚钱身份与模式的转换,尽管司空见惯,但却值得深思。 心灵充电型 超越财富,完善心灵,回报社会,让市场征战的疲惫心灵能在奉献社会中获得升华与充电,进而走向更加完美的人生。我们从比尔8226;盖茨、巴菲特、索罗斯等人的慈善举动中看到相当一批中国企业家心灵深处的追求与驿动。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我们的社会仅对做慈善的企业家给予关注和表彰,则反映了某种不健康的市场生态环境。企业家的慈善行为应该是基于自身人格完善和心灵超越的自愿,否则就可能造成对市场环境的戕害。 激流勇退型 套现走人,换种活法,超脱物役,追求自我心灵的自由。这在近年的中国,似乎越来越普遍。无论是学贯中西的家世界老板杜厦,还是竞争远不激烈的南都房地产老板周庆治,无论是被誉为朝阳产业的物流领域的王树生,还是传统日化行业品牌企业丝宝、小护士的老板,风头依旧的IT行业丁磊、陈天桥,尽管他们对激流的感受程度不一,但大体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企业家在功成名就后创业激情大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衰减! 这也许有些危言耸听,有些杞人忧天,但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不少套现后转向投资的富豪们,并没有把钱进一步投到让自己功成名就、同时也让自己寝食不安、食不知味的原先的本业上来! 这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 当我们还在为任正非“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而激动不已时,华为进军房地产的消息却传到了耳边;当我们感动于张瑞敏苦行僧似地要创立中国世界家电名牌,却看到了海尔房地产公司要开张的消息。 我们无意期待企业家们一条道走到黑,只能从一而终,只是说,为什么今天的财富英雄对他们几十年魂牵梦绕的产业移情别恋了?为什么我们社会最稀缺的“破坏性创新者——企业家”越来越想当资本家了?为什么一轮轮创业大潮涌动,水落潮退后,剩下的所谓成功者仅有可怜的3%?为什么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几千比一的录取率仍然不能浇灭大学生的报考热情?如何才能让这些创造就业的企业家在我们这个财富还远远没有过剩的社会,安心快乐地经营自己的赚钱事业?这似乎都有待我们的社会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