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小谋略,让美国对来自“敏感”地区的外资终于开了一道缝。
撰稿/刘洪 资深驻外记者
美国是投资家的乐土,但对中国和中东企业来说,在美国投资并购可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原因无他,“国家安全”!正是因为这面“大旗”,前年中海油并购尤尼科无功而返;去年,阿联酋港口世界公司铩羽而归,甚至不得不放弃已并购到手的美国多个港口的运营业务。 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美国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让美国似乎紧闭的投资大门也敞开了一道缝。比如,同是来自阿联酋的国有资金,不久前就顺利出资75亿美元入股花旗银行。个中细节,让人玩味,更让人感慨。《华尔街日报》就评论说,对于中东国家的慷慨解囊,美国金融界是既喜且忧,喜的是雪中送炭,忧的是“救星”竟然来自中东。 要知道,来自中东或中国的大宗投资,在以前基本上就是美国国家安全受威胁的代名词。这方面,担任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主席兼参院财政委员会委员的舒默肯定最有发言权。作为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坚决捍卫者,舒默是对中东和中国企业来美并购一直“说话最快、声音最响”的反对者之一(美联社语),主要因为他的“功劳”,中海油和港口世界的在美并购都以失败而告终。 但舒默近来似乎也变了,除了对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入股花旗银行予以首肯外,他还公开对拟议中的中国中信证券10亿美元入股美国投行贝尔斯开“绿灯”,称只要中方也批准贝尔斯入股中信证券,他不会反对这一投资协议。 难道现在的并购就不威胁“国家安全”了吗?关键是气候变了。在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面临衰退的前景之下,美国对海外投资犹如“久旱逢甘霖”,如果现在再在这个问题上设置障碍,无疑会引起公愤。以花旗银行为例,次贷危机使其损失超过100亿美元,该行正有瓦解之虞,阻止海外对其投资这种犯忌的事情,精明的政治家是不会做的。 美国货币经营公司(FredAlger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凯若贝尔(ZacharyKarabell)就说,在20年前美国还是主要资本输出国时,叫嚣国家安全、主权至上和经济民族主义,自然没什么大不了,因为美国不缺钱;但现在时过境迁,美国经济已不可和以前同日而语,在一个全球化年代,它再也承担不起排斥外资的后果。 布什政府也早就认识到这一点。美国财长保尔森曾公开承认,拒绝阿联酋公司和中海油的投资,让许多人对美国的外资政策产生了疑虑,并进而对美国敬而远之。对于外来投资者的“逡巡不进”,美国许多高管也纷纷表态,称美国仍对外资“敞开大门”,让他们放心来美投资。 另外,一些外来投资者感觉到美国一些政客对国家安全的小题大做,也明显变得更加聪明。美联社就总结,现在许多中东国家来美投资都遵循不成文的“金科玉律”:其一,不并购整个公司,只购买小额股份;其二,事先会表明,不寻求控制权,不改变董事会结构;其三,与美方相关机构,或一些关键人物,先私下接触;其四,避免触及石油等敏感领域,这些领域即使小股份,可能仍会引发轩然大波。 目前成功的外来并购,大多遵循了上述4条“金科玉律”。比如,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虽取得花旗5%的股权,但不寻求对该公司的管理权;而此前中国中投公司30亿美元入股私募基金黑石公司,取得不超过10%的股权,也无投票权。 另外,在美国做生意,关系也很重要。业内人士透露,在中投入股黑石公司一事上,后者很早就知会美国财经高层和重要议员,并取得了他们的首肯。而舒默也透露,在花旗投资事件上,相关公司事先就和他进行过商讨,他评价“这是一件好事”。这次“拜山”或许正是促使他不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原因! 大环境,小谋略,让美国对来自“敏感”地区的外资也终于开了一道缝,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其中仍在的种种禁锢和相关公司的无奈迂回,也算是对自诩开放的美国的一个反讽。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就要开始了,当美国力压中国扩大对美市场开放并促人民币加快升值时,美国的投资准入问题,也应该是中方可以和美国好好谈谈的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