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 只响一声的电话是个陷阱,如果你回个电话过去,付的不是普通的主打话费,而是声讯费。回拨一次,少则数十元,多则上百元。 不过,比起股市上“只响一声”的政策传闻来,声讯电话设的这个陷阱不过是小儿科。 自打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先是表示“不救市”接着又辟谣开始,关于“救市”“不救市”的传闻就不绝于耳。“救市”“不救市”引起的不仅是一场牵动全体股民甚至大半个社会的口水之战,更造成了金融市场行情的非同寻常的非理性波动,其中尤以股市为甚。不久前,一篇来自路透香港的“汇丰料中国或于奥运前宣布救市措施”的消息,经内地媒体的传播成了“QFII豪赌奥运前救市,汇丰言之凿凿”。于是,就有了上证指数单日上涨180点的“红色星期一”。但是,这个“言之凿凿”只响了一响,后来,汇丰及出料者本人便都出来辟谣澄清。原来,“料”者,不过是“估计、料想”,“或”者则为“可能、也许”,如此而已,何以成了“言之凿凿”?这就怪不得接下来就有一个单日暴跌196点的“黑色星期一”。这显然不仅仅是一种报复。
![打别人电话响一声就挂 “只响一声”的电话不要接](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32252114001.jpeg)
至于掀翻了整个房地产板块的那条传闻,也是这样的一种“只响一响”。有关清查和严格限制投资性房产的说法,导出房地产政策大变的预期。然而,按照建设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一位副主任的观点,投资性购房并不违法,并难以与消费性需求相区别。而身在朝中的他居然未曾听说过上述传言。随即,央行也断然予以否认。 政策市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消息市,所以,市场对于政策传闻的敏感无以复加,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近期所有言之凿凿的政策传闻,无论是利好还是利空,几乎无不是“只响一声”。接下来,没等那些穿凿附会的猜详或穷根追底的探究弄个明白,往往便以“莫须有”三个字而告终。“莫须有”的脑浆口水浪费事小,“莫须有”的行动回拨则兹事体大,那可是要用真金白银买单的。非同小可之投资者损失,岂是区区数十上百的声讯费所能比拟? 据统计,由于市值严重缩水,去年8月首超100%的我国资产证券化率,现在已经跌到85.66%。这还是在新股扩容勉强保持了沪市整体市值略高于去年水平的情况下所得出的统计。按照新股发行较少因而可比性相对略高的深市的统计,其今年4月14日的市值为41777.48亿元,比去年8月13日缩水了4855亿元。以此推算,两市合计的市值缩水怕不逾万亿甚至数万亿之多?许多投资者的账户已经损失逾半。这里面固然有一些属于应该挤出来的股价泡沫,但同样不容讳言的是,政策信息的忽悠术也是一个功率巨大的抽水机。 我国的《证券法》明确了发行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高管、各类中介机构等主体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但是,对于相应的国家机关及市场管理等部门的信息披露则没有涉及或语焉不详,加上相关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不是似有似无,就是尸位素餐。这就造成了政策信息的不对称。“只响一响”是政策信息不对称的产物,它对市场的“一枝动百枝摇”比某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内幕交易负面影响更严重,杀伤力更大。 对于“只响一响”的电话来说,如果只是利欲熏心的声讯商钻市场规则的空子,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可是,由于有了电讯运行商的坐地分成,事情的解决就有了难度。事实上,如果运行商和“只响一响”狼狈为奸,事情显然就不是不作为或难作为那么简单了。 政策信息的“只响一响”之所以愈演愈烈,恐怕也不是政策市的不作为或难作为那么简单。如果政策面有意试探市场的反应,那么,“只响一响”正好是投石问路。但如果政策面的本意就是想让6124点还原到3000点甚至更等而下之,那么,无数个“只响一响”所达到的累积效应对于管理层来说岂不是正中下怀? 但是,任何的事情,只要不透明,就有可能经不起问个为什么。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只响一响”也是这样。谁也保不定里面有没有利益输送,有没有利益交换。如果是这样,那么,“只响一响”的背后说不定就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