踽踽独行 踽踽前行的中国设计



    文/杨政文(编辑)

  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不仅能够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还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什么时候,“中国设计”能如“中国制造”一样行销全球?

  本刊记者 高雅

  “你根本不用去考虑它的品质如何,单看这独特的造型设计,谁会不喜欢呢?你再看看那些国产的MP3,要是把logo去掉,还有几个能分清楚谁是谁?”北京中关村海龙电子城的苹果专柜前,销售人员正在为几位顾客介绍苹果公司的iPod。尽管iPod的售价比其他MP3高出数倍,销路仍非常顺畅。

  一双耐克运动鞋,拥有几十项设计专利,不仅穿着舒适,又分出各种不同的场合,设计出篮球鞋、跑步鞋等,而且鞋型美观大方,设计独特。这也是一双耐克鞋要比普通运动鞋价格高出数倍的原因。

  那么,国外的设计人员又是怎样的呢?在一间屋子里,墙上挂满了海报,墙角放着棒球棍。这里的人也形象各异,甚至有人梳着艾佛森式小辫子,每个人的桌子上都堆着自己喜欢的图片,整间屋子充满了时尚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前卫的地方,却是国外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设计部门!

  据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这种随意、夸张、宽松的环境,是刻意营造的,为的是让设计师能产生不受限制的创意,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产品。

  然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中国企业大多数还没认识到其重要性,在设计上的投入还屈指可数,在人们心目中,设计人员也仍与“古板”、“书呆子”划等号。当南方一些工人们加班赶制出口美国的鞋子时,他们有些人脚上穿的,却是缺少设计、式样老旧的鞋子。

  技术创新与设计,是现今企业产品竞争的两个重心。除了技术创新之外,工业设计也可以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而在中国,创意的匮乏使得中国工业设计贫瘠不堪。

  中国创意产业抬头

 踽踽独行 踽踽前行的中国设计
  作为一种新生的产业力量,创意产业正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

  什么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概念所强调的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这个概念1997年形成于英国,提出者是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

  奥运会福娃和残奥会福牛的主要设计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冠英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创意产业已经觉醒。

  《2007年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季度跟踪分析报告》表明,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高出同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报告认为,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填补空白的空间,在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对于创意产业,吴冠英教授告诉本刊记者:只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再有一个好的体制或机制来实现,最后出现经济效益,就能跟产业结合起来。

  吴教授还举了一个日本动漫产业的例子来具体说明:有人画出来漫画,在一些杂志上发表,如果很多人喜欢,那么动画城就会买断这个漫画,然后开始具体运作,做成动漫。因为一旦有人喜欢,就可能产生价值,动画城就有资本找各家企业合作,比如道具、服装、玩具等,等片子拍出来就成了广告。“这是一个链状的商业化过程,而且经济效益也不错。”

  设计塑造品牌

  设计是商业的发动机。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工业设计理所当然地出现在前台。正如索尼公司前总裁盛田昭夫所说:“我们相信今后竞争对手将会和我们拥有基本相同的技术,类似的产品性能,乃至市场价格,而惟有设计才能区别于我们的竞争对手。”

  上世纪90年代,三星公司在韩国还是无名小辈,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迅速跻身世界顶级品牌,其诀窍之一就是靠优秀的设计。通过培养设计师的全球视野,三星掀起设计革命,迅速改变了自身的品牌形象。

  “三星是利用设计提高品牌价值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典范。”美国伊利诺伊工学院设计学院一位专家这样评价。

  在很多人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兴奋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却为此忧心忡忡,因为不管中国的产品走到何地,始终摆脱不了价廉质次的形象。甚至在中国本土,大多数国人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是倾向于外国品牌和产品。

  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当然是中国的产品质量不过关。但最根本的是,大多数企业只会仿效他人的设计,而没有形成自己的设计,自己的品牌。

  时尚、唯美、有企业内涵,又不乏统一文化的设计元素,类似于iPod式的国外成功设计,让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对此,国内屡有呼声:在民族品牌的打造过程中,中国设计严重缺失。

  全球有很多销量巨大的产品是“MadeinChina”,其设计却都来自老外,而非中国的制造企业。中国生产出世界上最多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微波炉等,但在国际市场上却大多贴上了他人的商标,即使是自有品牌出口,也因为工业设计和工艺包装上的落后,而在价格上大打折扣。

  专家认为,大量中国企业把设计仅仅当作一种表面功夫来做,这是制约企业做好品牌、做大规模的一个重要原因。品牌是一个企业形象的象征,包含企业独有的文化内涵,若没有自己的品牌,中国制造的产品只能摆在地摊上、角落里或国外的“一元店”内,始终难登大雅之堂,遑论跻身国际一流。

  而品牌的塑造,一定要有设计的支撑。工业设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包装,出色的设计应该是能体现企业的文化内涵,容易让客户理解,并愿意使用或购买。企业设计的产品越具独特的文化和技术,其价值就越高。设计还必须与企业的远景规划、品牌定位相结合。

  诸多事实表明,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不仅能够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并且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缺乏设计理念,则很难赋予品牌以真正的生命力。

  “创意人”崛起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指出: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而且在经济中呈上升趋势。

  他认为,其中的创意阶层,包括一个“超级创意核心”,由来自“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这个群体的工作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

  当“创意产业”日渐成为一种时尚称谓时,中国的“创意人”阶层亦在崛起中,虽远未成形,但已是呼之欲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设计院校的增长超过2000%,现已有超过400所设计学校,每年输出超过万名毕业生。如此高增长下,中国的设计人才却并没过剩。

  吴冠英教授向《财经文摘》记者表示,科班教育并非培养设计人才的最佳方式,顶级人才很难在科班培养中出现,未来的综合性创意人才,不是在学校里学出来的,而是要在社会上磨炼,在实际工作中摸爬滚打出来。目前,很多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企业共同整合资源,形成教育的基础。

  针对目前“灵机一动”出现某创意的说法,吴教授也表示很不认同:“一个创意的产生,一定有沉重的文化积淀,不可能一拍脑袋就出来了。这种说法对引导学生也很不利。”

  他的看法是,设计的功用就是将理念转化为现实。设计一件东西,首先要知道想设计什么,比如说洗衣机的产生,是为了洗衣服,所以设计的目的就是能代替人洗衣服,而非洗衣机本身。当然,“设计可以有灵感,但灵感也是有各种积淀,或者有某件事情的触发。”而现在中国的设计教育有点儿刻板,有很多东西不是能用具体分数来量化的。

  既然中国不乏创意人才,那为什么中国设计的名堂一直打不响呢?

  “工业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不一定是工业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吴教授觉得主要是缺少一个好的机制。比如针对中国动漫行业不甚景气的现状,吴教授的建议是,引入竞争机制,大家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公平竞争,由市场而非领导来说话。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中国现在的产权保护不到位。前期设计是耗费资金巨大的项目,出来成果以后,却是漫天盗版,很容易连成本也收不回来,更不用说产生效益了,这样就打击了中国设计的积极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

  工业设计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先导行业,已经成为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动力之一。如何利用工业设计作为企业的竞争利器,创造高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是继中国制造称雄全球之后,中国企业界的新一轮挑战。

  据分析,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点便是中国设计。

  就目前而言,除了为数不多的中国企业将设计写入了公司战略外,更多的中国企业对此还是不以为然。“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点仍然盛行。

  出于短期赢利的需要,中国很多本土企业并不肯花费太多心思在设计上面,而是热衷于“拿来主义”,将国外的成功设计进行简单模仿,便推出相应产品。

  对此,吴教授表示,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非常有害。因为都是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容易导致同质化,这样的企业没有竞争力。中国企业在设计上一定要迎合市场的需要,同时要有自己独特的品味与特征。

  据了解,中外企业设计上的真正差距,不仅表现在产品外观上,更体现在企业的文化内涵上,设计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吴冠英教授接受《财经文摘》采访时指出,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营销策略,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对使用者体验的高度关注。比如苹果公司始终如一的简约时尚。

  制造技术是中国人的强项,所以,由家庭作坊出来的“中国制造”产品能行销全球。什么时候,“中国设计”能如“中国制造”一样行销全球?显然,有了中国设计的帮助,中国制造的前景才会更加开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390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踽踽独行 踽踽前行的中国设计》为网友凊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