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大杂烩”,大众点评网一知名ID,原名不详。白天,这位朝九晚五、一丝不苟的上班族;下班后,这位直奔饭馆,饭毕,回家上网点评。李大人的“威名”已然不仅在网上远播,如今,新饭馆开业,总会邀请这位“食神”前去品尝,希望他们在网上帮其美言几句。三里屯附近的“一坐一忘”丽江餐厅总经理李刚感触颇深,开业前李刚把包括李大人在内的20个“食神”请过来试吃,后来有几位“食神”在大众点评网上贴出了自己的点评。
“餐馆开业后我已经做好了亏损3个月的心理准备,没想到正式开业后15天,生意就爆满了。”李刚说。 活跃在点评网上类似于“李大人”的食神还有很多,正是这些核心用户,在大众点评网CEO张涛看来,铸就了大众点评网的核心竞争力。点评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些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主观评论,而在他们的“共同创造”下,各种各样的观点汇聚而成,任何访问点评网的用户,都能够分享到“群众智慧”的结晶——这种体验不仅为点评网带来了可观的流量,也因此产生了商业价值。“共同创造”、“群众智慧”以及“个性化”等字眼所代表的大众点评网“生存之道”,让大众点评网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Web2.0的典型代表。 张涛是2003年从美国完成MBA学业后回国创办的大众点评网。刚开始,这纯属张涛的个人爱好。“我是很爱吃的一个人,刚回到国内,觉得找地方吃饭很犯愁,问人也问不出所以然,报纸的信息也不多,而且含有很多广告成分。”张涛于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办起了“大众点评网”,希望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些不掺杂太多商业利益的美食建议。“从一开始,我并没有什么Web2.0的概念,当时MySpace也才在美国兴起,这一概念也是2004年底才有人提出。”张涛告诉《商务周刊》说,自己的灵感之一来自亚马逊的书评,“那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依靠口碑相传的东西”,其二,他还受到维基百科的启发。2002年底,正是维基百科在美国兴起之时,人们已经在讨论像“维基百科”这样集结“群众智慧”的百科全书是否有可能取代大英百科。另外,张涛在美国经常用到《查氏餐馆调查》一书,通过群众调查,为千奇百样的餐馆打分的方式让张涛觉得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在中国复制。 在灵感火花的闪耀下,张涛的大众点评网首先面对上海市场,并随后发展到北京、广州,如今其触角已经基本延伸到了中国主要的二、三线城市。张涛透露,2007年点评网的流量是去年的3倍左右,每个月的独立访问人数在500万人次。 大众点评网模式的成功除了它与生俱来的Web2.0特性,还在于它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餐饮业一直缺乏的营销途径。张涛对《商务周刊》解释说:“餐馆或者美容院目前几乎没有什么很好的营销渠道,传统媒体不仅存在成本高、传播速度慢的问题,而且定位也非常不精准,互联网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个最好的推广渠道。” 在张涛看来,像餐馆这样的产业,2006年的营收将近1000亿美金的规模,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左右。宾州沃顿商学院背景的张涛自然从赢利角度看到了这一产业的巨大赢利空间,不过他也坦言,点评网商业利润的收获相对于网站影响力的提升存在滞后。他介绍,目前大众点评网的赢利主要来自三个途径,一是类似Google和百度的竞价排名,由网站的赞助商组成,其二是电子优惠券的提供,其三是网站内容增值,如无线应用、图书发行等。对于每个月独立访问人数在600万次的网站来说,这样的赢利模式似乎有些单一。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掘网站的商业价值,并创立更为有效的商业模式,似乎是张涛和同仁们未来要攻克的主要难题了。
(记者/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