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持续了近十年之久的矩阵式结构,在2007年彻底再造。这家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在2007年开始了一场低调但却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组织变革。
从4月底开始,整个海尔集团的物流、供应链、市场营销、产品研发、产品制造甚至资金流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几乎所有的流程都进入一个完全再造状态,人人都开始扮演再造的角色,几乎每个事业部都成立了“再造委员会”,全力推进流程和组织再造。在一份文件中,海尔简单阐述了此次变革的目的:“实现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目标,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建立全球第一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体动员之下,一场牵扯到5万人的调整在3个月内迅速到位。海尔此前一直按照产品品类组成的事业部,调整为根据产品线运营模式的差异划分的六大子集团,包括白电运营集团(冰箱、洗衣机、空调)、黑电运营集团(彩电、AV产品等)、数码及个人产品运营中心(电脑、MP3等)、全球运营中心(海外推进本部即海外市场部)、创新市场中心、金融运营中心。并且砍掉了包括微波炉在内的一些赢利状况不佳的产品线。 “这次到位后,估计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调整了。”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周云杰表示。 海尔对改革的具体内容不愿透露过多,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此次改革可谓“伤筋动骨”。六大集团中的主要业务群,即白电、黑电、数码及个人产品等三个从事产品经营的子集团,本身拥有从研发、供应到生产、销售的完整功能。 1999年开始的一次“市场链”改革,将海尔各事业部和本部的资源剥离,成立产、供、销三大体系,这种名义上的事业部实际上是典型的矩阵式结构。这种企业内部市场化的变革曾受到很大质疑。此次成立的六大集团,均有自己的产供销资源,曾手握供与销两大头资源的商流集团原有功能被显著削弱。海尔这次的架构调整,实际上是把按产、供、销划分的横向切割模式,改变为按不同产品线划分的纵向切割模式。 海尔的“事业部”发端于8年前“市场链”再造,从这层意义上讲,此次改革是对这几年名声大噪的海尔式“市场链”的一次矫正。管理学者秦合舫指出,原来在海尔集团体系下,尽管每个事业部都有研发、生产、销售、宣传等部门,但由于在前端有集团的统一物质供应平台,后端有工贸公司形式的销售平台,每个事业部更多发挥的是一个制造中心的职能,而不是完整的经营单元。 在渠道和终端资源比较零散的市场状况下,海尔的工贸公司体制通过区域市场上的统一渠道管理、终端促销、服务管理等,极大提升了海尔的终端营销能力。但面对越来越趋于整合的终端格局,工贸公司越来越形同鸡肋。同时由于工贸公司的存在,更加拉远了各个产品事业部和终端用户之间的距离。“海尔以前的指导策略是多推新品,设计人员与市场脱节,由此导致单一型号销量较少,而研发开模费用投入较大,赢利低下。”在一份文件中,海尔对此进行了反省,继而提出将遵循“人单合一”的思想,把产品市场销量与设计人员利益挂钩,避免过多型号的推出,提高单型号的销量和赢利能力。 海尔集团表示,整个海尔集团处于新一轮变革期,集团上下均在重新思考如何变革才能在未来保持领先。海尔认为,目前已经摆脱长期的体制约束,接下来要大量引进高级人才,聘请全球领先的咨询机构进行信息化流程再造,整合业务架构。 “能阻挡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在最近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张瑞敏直截了当地以此为题告诫海尔全体员工。
(记者/商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