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 鏖战通胀
作者:梁燕 依稀听到新年的脚步,原以为可以淡静地走进新年,不料,12月20日,在人们不经意间,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年内第6次上调存贷款利率,而且存贷款加息不对称,更表明对金融形势预期判断的分歧。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加息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的两周内,中央定调“双防”:即调控目标锁定在“既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经济过热,又要防止目前的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也一改“稳健”为“从紧”。 这是一个信号,高层开始感受到通货膨胀的“炙烤”,试图采取“点刹车”,给发烫的中国经济发动机适度降温,以便中国经济的快车平稳行驶。这也给一直以来“是不是面临全面通胀压力”的争论,定下调子。
通胀袭来,路径不明 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出一条不断攀升的陡线。从1月CPI总水平同比上涨2.2%到11月的6.9%,CPI同比涨幅连续9个月超过央行年初设定的3%警戒线,11月更是冲至11年来的历史高位。物价已经深深地影响着老百姓生活,价格上涨就像一种没有特效药的传染病开始在中国蔓延,先是猪肉、粮食,接着是蔬菜、水果、禽蛋、食用油.等。人们不知道下一个将“传染”到什么。一种莫名的焦虑感也在人们内心滋生了,一些超市出现排队抢购鸡蛋、豆油的现象,甚至出现因抢购商品死伤人事故。这曾经是一种久远的记忆:1988年、1992年,抢米、抢盐、抢肥皂,疯狂的抢购风潮曾让许多过来人心有余悸。不少学者担心,这次也许是继1988年、1992年两次通货膨胀之后的第三轮通胀。 随着物价的上涨,经济学界关于通货膨胀定性的争论也在不断升温。 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为主的部门不提倡“全面通货膨胀”的提法,认为只是“偏快、过热”,或者说“结构性通胀”,“物价上涨不可持续,不必担心通货膨胀。”支撑乐观者的理由是:一是由于部分农产品的结构性短缺,以及偶发的蓝耳病引起猪肉价格季节性和短期的攀升,不会持续多久,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就曾表示,随着市场自发调节,以及疫病解除,农副产品的价格会自然回落,没必要惊惶失措。二是尽管CPI高企,但核心CPI上半年只有0.9%,支撑涨价的动力主要是食品,而非食品价格并没有高涨,上半年PPI(工业价格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仅上涨2.4%,并没有将上升压力传导到消费。 而一些中外投资银行、学术机构则多数悲观认为,“全面通货膨胀已经来临。” 这种悲观情绪随着下半年的数据陆续公布,开始蔓延。“结构性通胀”的提法似乎越来越站不住脚了。猪肉、粮食价格并没有像希望的那样下降,肉、蛋等食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食品价格上涨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更糟糕的是,这种涨势正向下游的工业品、服务品扩散。江西等地的家庭保姆已经不能接受每月600元的工资,要求涨钱。通货膨胀的威胁增大,会不会进入涨价—涨工资—涨价这种螺旋式上升通道? 通胀乌云正在聚集。事实上,中国已经出现了成本推进、需求拉上以及预期型综合性的通胀。 高盛、瑞士信贷等国际投行陆续发布报告,警示中国已经面临全面通货膨胀的危险。12月5日,为期3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这个会议向来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一般是“为新年度经济定调的”。会议提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显然,中央高层已经意识到全面通胀已亮起红灯。通货膨胀苗头已经达到了不能再放任自流的危险程度,以前只是认为是结构性的问题,现在开始担心是全局性的问题,这可以说是对上半年,一些对通胀“淡漠、麻木”的官员提出了警告。看得出来,中央决策层对2007年以来的宏观应对方式和金融调控并不满意。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这个政策信号能看出中央调控力度“拧紧”了,有了点刹车的意思。所以明年货币政策主要是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 “防止通货膨胀”成为共识。争论也随着“定调”趋于平息。 打响货币战,坚决反通胀 通货膨胀成为关注焦点,货币政策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更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通货膨胀袭来,虽然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货币行为使然,流动性过剩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诱因。“流动性过剩”成为2007年经济界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 2007年货币信贷总量预期目标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6%左右,而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76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幅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4.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0.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幅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增速继续上升。接受路透社调查的14位分析师预计中国11月末M2增幅中值为18.1%,。 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贸易顺差不断创新纪录,截至2007年11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455万亿美元,强制结汇制度,使央行被动投放出大量基础货币,释放了更多的流动性。 为了收紧过多的货币,今年是央行最频繁使用金融调节工具的一年。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除此之外,央行频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向商业银行发行定向票据、特别国债、特种存款等“收缴”各银行的流动性资金。 然而,由于高层对“通货膨胀”的看法不统一,对形势判断有误,一再贻误战机,尽管7月CPI已经达到5.6%,而央行仅仅采取了谨慎的小步收紧的办法,更多好似一种道义的警告和提示,似乎只是引而不发。对各银行采取的是较松的窗口指导,并没有实施严厉的措施。 而流动的货币像沸腾的海水,到处催生泡沫。 发改委、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半年平均涨幅都在6%左右;7月至11月涨幅分别是7.5%、8.2%、8.9%、9.5%、10.5%。一些大城市的房价更是以平均两位数的涨幅持续上涨。股市从2005年6月6日998点攀升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00点,两年时间增长了6倍多;股票市值20天增加3万亿,基金1天销售400亿。 房市、资本市场看上去像一口四周冒着蒸汽的热锅,警觉的经济学家似乎从这口热锅上,隐约看到1980年代日本的影子。于是,下半年,关于回忆日本泡沫经济始末的文章一时盛行。 中国央行(PBoC)公布了一份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储户对物价水平不满,而且预期物价会继续上升。专家担心,通胀预期一旦形成,未来工资水平就可能大幅上调,一些企业可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消化工资上涨压力,由此引发非食品部门产品价格的上扬。事实上,最近几个月以来这种苗头已经初现。 似乎,央行“小打小闹”的银根收紧,反使通胀这只“老虎”的胆子越来越大了。央行今年一直叫收缩信贷规模,但搞了半年效果不是很明显,宏观调控的拳头好像打在了棉花上。11月的CPI显示,此前央行收紧流动性的措施仍无法遏制通胀的老虎出笼。 中央意识到了这种危险的趋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随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都有一个明确信号:历时10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将结束,下一步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药力”将加大,“紧”字当头的基调,使货币政策与通胀真正展开酣战,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继续组成货币紧缩重拳。目前已经明确,2008年的信贷规模增长将控制在13%,与今年年初设定的增长速度持平,值得关注的是,央行、银监会将采取从往年的年度管理为明年的季度管理,每个季度的增幅不得超过3%。 这种货币政策的转折,雷厉风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话音刚落”,央行就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幅度较之以往的0.5%增加了1倍。一次性冻结资金4000亿元。接着20日进行了本年度第6次加息。 年关临近,央行、银监会又发出压缩贷款的指令,从各家商业银行获得的消息表明,近期,监管部门要求,无论如何压缩贷款总量,不得越过划定的贷款规模“红线”。如此严厉的手段出乎所有商业银行的意料。往年在信贷超额的情况下,央行和银监会并未采取如此的手段。 这种严厉的紧缩信号已显现效用,近日,深圳、北京一些城市房市观望气氛浓厚,远洋一方等高档楼盘近日推出了打折降价的措施,来抵御房地产可能到来的“冬天”。 不过,当前因次级债危机及房地产市场低迷,美联储连续降息,使国际金融市场更为复杂错综,也使央行明年的调控技巧备受考验。 双防之役,关鍵何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有一个明确信号:明年将改变今年央行单兵作战的调控方式,也就是说,今年是部门各自应战,明年将采取国家层面的统一步调,综合各部门协调紧缩措施。 在许多经济学者看来,“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仅仅依靠“货币战争”很难奏效,不过是“治标之策”而已。 利率工具因为有中美之间的利率平价关系,在人民币被低估情形下,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已极为有限。因此,根本缓解通货膨胀,还需要运用汇率工具。并且,固守现有的汇率政策,将加大明年的通胀压力。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保持了小步快跑的方式,面对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预期诱惑下涌入的“热钱”,央行不得不对冲大量外汇,这是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一个公开发言说,“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也许,明年的汇率机制将有一个大的变化。宏观调控将审慎重视汇率工具。有学者预测,明年汇率弹性将加大,人民币可能升值的幅度在10%或15%。 同时,中国的通货膨胀,不仅仅是个货币问题,更实质的是失衡问题。外需与内需的失衡,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区域经济失衡以及收入分配失衡。 在中国经济失衡的局面下,货币政策转身腾挪空间有限,单凭货币政策一己之力显然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财政政策应该适时走向前台,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这也许才是“治本之道”。明年,财政政策肩负着调整结构的重担,而税收政策也应择机配合,资源税、物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的调节,有利于调节贫富差距,扭转中国失衡性结构。明年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住房保障等制度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源价格改革、汇率体制改革等方面,有待于在调控中加以正视。 “要坚持改革开放,力争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推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这是2007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2008年经济工作时提出的,这意味着各项改革步伐不能再因担心通胀而继续延误下去。专家预测,2008年在协调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化企业、财税、金融、价格、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将有重大突破。 显然,中央决策层已经在通货膨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2008年一定会采取铁碗手段威慑住通胀这只“老虎”。 对此一些学者保持相当谨慎:当下的通货膨胀,毕竟不再是1980年代、1990年代“计划经济色彩浓厚”时期的通货膨胀。这次通胀是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是在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4300多亿美元,是在我国贸易地位进入世界第二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产生的通货膨胀。由于国内流动性过剩状况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有根本改观,预计不可避免地将选择再一次加息。这样,中美之间名义利差将会进一步收窄,加之,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则惯性地保持年均5%~6%甚至更大幅度升值,持续顺差和巨大外汇盈余使得全球资本不断流入中国。在此现实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抉择不是正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仍然充满变数,鏖战通胀的胜利仍待时日。
更多阅读
骄兵必败——读《三国演义》之《火烧赤壁》有感——向司晴 赤壁鏖战火烧赤壁30星
骄兵必败——读《三国演义》之《火烧赤壁》有感株洲六O一中英文小学 五年级 275班 向司晴指导老师 邱霞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之《火烧赤
鏖战齐鲁 吴瑞林 吴瑞林侨兴集团女儿
一、延安吹响的号角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的炮声震撼了东亚神州,更震撼了中国革命圣地 ― 延安。这时,我正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这个党校由原中共中央党校和红四方面军党校于 1936 年 10 月在陕北定边合并而成。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我
姬公八百弟子及其传人,都哪里去了?-之八武林杨家枪法传人之师 鏖战襄阳杨家枪
姬公八百弟子及其传人,都哪里去了?-之八武林杨家枪谱传人之师胡刚已经发现武林中有传谱文献,虽冠以《杨家枪谱》,其实却是“姬氏枪法”:
红色经典电影大转折上集鏖战鲁西南.下集挺进大别山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下载
上集 鏖战鲁西南大转折 下集 挺进大别山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原创、多图 中路鏖战壁纸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2010.10.24,俺满怀着激动和心情参观了北京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那天气温突降,阴沉沉的,下着小雨,参观完后,俺又来到著名的卢沟桥头因为天冷临时更换衣服,竟然忘了带票子,结果只好在远处长叹一声....